视频加载中...
生态让农民不愁吃穿 “四周山岭尽是一片红色,在那里不闻虫声,不见鼠迹,不投栖息的飞鸟,只有凄惨静寂,永伴着被毁灭的山灵。”这段文字是对龙岩长汀县河田镇过去水土流失景象的描述。 曾经是福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长汀县,过去挖再深也难打出水,现在好多地方只要挖个两三米,就能凿成一口好井了。这完全得益于造林提升了对水资源的涵养能力。如今,长汀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9.4%,有117.8万亩的水土流失地变成了花果山,最可喜的是,农民的口袋也鼓起来了。 原本贫瘠的土地,“画”上生态“一笔”,竟奇迹般地成为富饶的土地。永安市上坪乡龙共村村民杨国松形象地描述说:“如今的山林好像自家的孩子,我们种树,不但养了环境,还能赚到钱。2003年,村里将山林分配到每一户,每户都拿到了一本绿色的林权证。大家管山林,种树卖树,山林变成林农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 对于林农,以前大家戏称:我山不种我树,我树不能我砍,我砍不能我卖,我卖不能我得。为了提高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福建于2003年率先在全国开展林改,将集体林地按人头平均分配到户,让农民拥有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 林改后,福建省林农造林育林护林积极性高涨,许多地方出现了“争山争苗”造林的喜人现象。据国家林业局统计,2005年福建林业产业总产值达919亿元,居全国第一。这个数据比林改时的720亿元,增加了近200个亿。南平市和三明市等重点林区,农民人均年收入近5000元,其中60%—80%来自林业。 (光明日报 马跃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