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三项学习教育园地 > 正文

福州晚报陈长森:不入基层 焉得好稿

2012-06-13 09:41:14  来源: 中国记协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基层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蕴藏着丰富而鲜活的新闻富矿。

2011年8月以来,我深入农村,走进社区,奔向工地,积极投身“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采写了4篇2000字左右的深度报道,其中《人人当股东 家家种桂花》、《走进“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被评为福州晚报好稿。10月、11月,我还结合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参与策划“走基层、看文化”系列报道共6篇,该报道独辟蹊径,展示了基层文化建设的新鲜事,受到福州市委宣传部的好评。

在参加“走转改”活动中,我感受最深的是,精彩的新闻往往来自基层。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写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

走基层 才能触摸到百姓脉搏

2011年11月中旬,我与同事从福州驱车约3个小时,奔赴永泰县同安镇最偏远的村子——连山村,采写了通讯《人人当股东 家家种桂花》。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与质朴的村民融洽地交谈,我被强烈地震撼了。

第一点震撼是:没想到连山村这么偏僻。从同安镇到这个村要翻山越岭,这个村四周的山头常年云雾缭绕,当地人称之为黄连山。正如名字一样,这里曾经是个苦地方。过去,十里八乡谁家有待嫁的闺女,只要听说婆家是黄连山的,立刻反悔。

第二点震撼是:没想到连山村这么富裕。村民们近几年闯山西投资建筑业、煤炭业等发了家,如今全村86户,百万家产以上的有三四十户,身家上亿的大老板有好几个。

第三点震撼是:没想到村民们这么爱村。发家致富的村民集体回到村里,斥巨资开发建设家乡,让全村老幼参股,誓将穷山沟变成现代田园乡村。按照规划,今后村子将种植油茶3000亩,同时套种桂花等名贵景观树1000亩。

由于连山村非常偏远,以前“养在深闺人未识”,从来没有被市级以上媒体报道过。我们通过对村民的细致采访,触摸到了百姓的脉搏,感受到了他们的恋土情结和渴望改变家乡面貌的急切心情。一个村民发自内心地对我们说:“如果不发展点什么,用不了几年,整个村子就彻底荒废了。”

在与村民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中,我多次受到感染,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走基层 才能观察到生动情景

福州2012年将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在城市社区全覆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究竟为老年人提供哪些服务?不少市民表示关注。为此,我在2011年12月15日至16日带着两名文字记者和一名摄影记者,走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于12月17日在《福州晚报》A9版刊发了2000多字的通讯《走进“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请看稿件片段:“记者昨天来到台江宁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时,正好是午餐时间,10多名老人在工作人员的招呼下,在食堂里就餐,有鱼有肉。”“吃完饭,85岁的老人郑福明刚要起身,服务站的养护员张云宏连忙过来搀扶老人,一步一步往老人家走去。张云宏说,她是郑福明等4个低保老人的‘公共保姆’,每天上门为这些老人洗衣服、做卫生、买东西,有时陪老人看病拿药等,有空时还陪老人聊天。”“昨天上午10时许,台江十三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传出欢乐的笑声,福建医大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大四的4名女生,与几名老人正在做吹乒乓球娱乐活动,女生们一直喊‘鼓劲,鼓劲……’”。

深入基层观察是记者的基本功。如果我们没有亲临现场,没有仔细观察,就无法看到这么热闹的场面,就无法写出如此生动的情景。

走基层 才能捕捉到精彩镜头

2011年11月17日,《福州晚报》在A2、A3版推出了我与同事采写的两大版稿件,向读者展示福州内河整治的现状,第一个版是《内河整治 进展如何》,第二个版是《脏臭内河 怎样变美》。这两个版图文并茂,读者好评如潮,纷纷称赞这两个版很有冲击力。

福州市政府2011年初提出对城区75条内河进行综合整治。近一年过去了,成效到底如何,同城各媒体均没有系统报道过。11月15日,我与同事一起,马不停蹄奔赴晋安河、安泰河、白马河、港头河等有代表性的内河采访。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就“脏臭内河怎样变美”这个市民关注的问题,采用富有现场感的表述,首次带读者系统地直击截污、清淤、铺设生态砌块、引水冲污等主要流程,捕捉到了大量精彩的镜头。其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由于晋安河河道宽,吃水深,在其他内河整治中难得一见的大型清淤船在这里大显身手。这艘清淤船有船的身子、挖掘机的驾驶舱和‘大爪子’,还有4个数米长的‘机械脚’,牢牢地抓住河床。才一会儿时间,‘大爪子’就从河底抓起一大把的淤泥放在了一旁的运泥船上。”这段描写生动形象,读者读后如身临其境。

这两个版之所以富有冲击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提供了7张现场拍摄的精美图片,每版各有一张大图,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大题材 从基层写起才更有看头

2011年10月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福州晚报结合“走转改”活动,从10月27日至11月22日推出“走基层、看文化”系列报道。我作为主要策划者之一,在策划这组报道时,指导记者从基层的细节和故事写起,为读者展示福州基层文化建设中的新鲜事,整组6篇报道都很有可读性、贴近性。

这6篇稿件每篇约2000字,报道角度各有不同:《福州步行道连缀起“文化长廊”》主要介绍白马河步行道、闽江江滨步行道等步行道成为富有福州特色的历史文化长廊;《福州:创意园渐渐长成“创意城”》主要介绍芍园壹号等一批创意园成为文化企业的创作园和广大市民的艺术公园;《高校民俗味 让人眼前一亮》主要介绍掌握一项民俗艺术已成为榕城各大高校学子的新追求;《福州乡村游 越游越有看头》主要介绍福州让本土特色文化巧妙融入乡村游;《福州地产商大打“文化牌”》主要介绍福州地产商用文化提升企业美誉度;《福州看点:从登鼓山到逛坊巷》主要介绍三坊七巷修复105处历史建筑,成为福州对外展示闽都文化的窗口和名片。

在策划这组报道时,我体会到,策划大题材以基层作为报道切入点,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报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