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精彩观点 > 正文

人民日报:信息公开发言人为何"三缄其口"

2012-06-06 16:07:55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王伟健  
视频加载中...

【核心阅读】

发生突发事件、出现热点问题之后,社会公众都希望有关部门能尽早出来说话,对核心问题作出回应。记者也一样,总是想方设法联系负责的部门,以得到更多的信息。而实际情况是,每一次信息发布、每一个回应解释的作出,都非常不易。记者采访难,触及“敏感”问题会碰“钉子”、吃“闭门羹”,而作为信息发布工作的直接承担者,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也有自己的苦衷。

与直接拒绝相比,记者采访遭遇更多的是“踢皮球”。

最近一个月,有车主反映,江苏太仓、武进两地几家加油站疑似出售“问题汽油”,导致数千辆汽车受损。尽管当地政府迅速介入并给出补偿方案,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调查结果仍旧没有公布。部分受损车主质疑监管部门不作为、工作存在漏洞。为了解事情的原委,记者采访了车主、加油站负责人以及政府部门。其中,采访政府部门最费周折。

还没进大门,门卫就先盘问:“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一听说是记者,门卫就会报告负责新闻工作的部门。因为平时与记者打交道,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般对记者都很客气,会热情地倒茶,但一谈起正事,也打起了“太极拳”。

“问题汽油”涉及当地近2000名车主,当地很是重视,成立了专门的处置领导小组。负责新闻工作的部门工作人员说,虽然处置小组里吸纳了他们的人,但并没有确定发言人,因此,没人负责对外发布。记者去找主管部门负责人,但不是推说去开会了,就是推说出差了。

除了“踢皮球”,还有“程式化”。

有一次去江苏建湖县采访违规建别墅的事,便遇到层层的“程序”。到了当地规划局,该局的新闻发言人先是说领导不在,然后把记者带到了信访室,让在信访室等回复。之后,又要记者写信息公开申请书,然后官腔十足地说,要等上5个工作日。

其实,有时也很理解这些新闻发言人的难处。

因为工作关系,记者接触的新闻发言人比较多,平时大家相处得很好,但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涉及实质问题,他们便不愿意说或者不主动说。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在于权力与责任不对等,新闻发言人可以说,但说的后果他们可能承担不起。

一位曾在省级部门当过新闻发言人的处级干部告诉记者:“当新闻发言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不接受记者采访,是失职,但接受记者采访,说得合领导意是应该的,说得不合领导意,那就全是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