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不过,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更多的正面案例。例如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青年报》刊登的《回家》是一篇感人肺腑的好报道。文中讲述了一对中年夫妇翻山越岭、不畏艰险把从废墟中扒出来的儿子遗体背回家的故事。“你想过回家的路上会有多危险吗?”面对记者的提问,父亲程林祥回答说:“我只想,我每走一步,他(儿子)就离家近一步。”震后的映秀镇余震不断,路滑难行,脚边就是湍急的江水,正常人走路都很艰难,而程林祥背着近百斤、比自己高出2厘米的儿子呢! 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给灾区民众带来了一种平复悲痛、暖人肺腑的力量。业界人士认为,《中国青年报》这篇文章“找到了一个适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价值的角度”。 再如一户普通农家的感人故事:父亲办企业欠下上百万元债务无力偿还,陈家六兄妹发奋读书考取成人高校,毕业后各自办厂经商,终于连本带息还清了债务,陈家兄妹5人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这件事经媒体报道后,由于新闻情节生动感人,道德取向正确,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道德取向偏差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受新闻娱乐化的影响。如一些报纸不断压缩严肃新闻的比例,而将各种煽情性、刺激性新闻作为报道重点,热衷各类淫秽色情报道,宣扬低俗、庸俗社会现象,甚至从严肃新闻中挖掘所谓的娱乐价值。一些情感类、相亲类电视节目存在着嘉宾身份造假、自我炒作、言行低俗甚至公然讨论涉性内容,宣传不健康的婚恋观,社会危害甚大。 其次是一些新闻媒体在产业化进程中,处理不好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两者之间的关系,导致舆论导向包括道德取向出现严重偏差。一些媒体全然不顾应有的社会责任,只要有利于收视(听)率或能提高阅读率的专栏、专题就刊播出去。其结果往往是媒体的经济效益暂时上升,但威望在受众心目中大打折扣,在社会上出现不良影响,而这种不良影响在受众心里一时半会很难消除。 再次是媒体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道德自律的缺失。新闻伦理很大程度上依靠道德自律,需要媒体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约束自己。只有采编人员从新闻源头等各个环节层层严格把关,自觉抵制与媒体道德取向背道而驰的不健康内容,媒体的道德取向才会形成良性循环,弘扬人间真善美。 防范道德取向偏差的对策 一是增强媒体管理者的把关能力。媒体传播道德取向的迷失和混乱很多情况是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媒体处理不好自身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的正确处理,关键在于管理者。增强媒体管理者对于传播道德取向的把关能力,核心问题是教育、督促他们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媒体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二是提高新闻工作者的道德素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低俗之风,切实担负起社会责任、时代责任和历史责任,以“八荣八耻”为新闻道德建设的新标杆,追求新闻传播真善美的统一。而在新闻界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当前提高全体新闻从业人员道德素养的重要保证。 三是建立科学规范的传播效果评价体系。有些东西可能一时让人感到新奇,但只要有悖于美好人性很快就会让大部分受众反感乃至厌恶。所以,运用现代受众调查分析等手段,建立科学规范的传播效果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媒介发展生态环境,对于正确把握媒体传播的道德取向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与协调小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