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很多情况表明,手机给贫穷国家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它可以减少旅行的次数从而降低交通的成本,它还可以扩大商贸的范围,这些对于那些寻找工作机会的人来说特别重要。在这些国家,其他的沟通方式例如公路、邮局或者固定电话都不发达,或者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下,在很多地方,移动电话是被最先使用的通信网络,固定电话的数量反而是非常少的。通过一些统计数字就能看出贫穷国家和地区对于手机的强烈需求。在一些非洲国家,手机用户的增长每年超过150%,在2001年,每100个人中还只有3部手机,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8部手机。这也反映出这些国家经济的增长,毕竟人们有了钱以后,才会在电话上投入更多。 《The Economist》上的这篇文章为我们在解决偏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脱贫问题上有很多启发。 首先,就如同数字鸿沟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平衡一样,要想改变数字鸿沟,不解决“经济”上的问题,不从收入上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只改变“数字”或者是媒介的状况,只能是一句空谈。贫困地区的人们是渴望信息的,但他们首先渴求的是包含有经济价值的信息,或者说是能解决他们实际生活困难的信息。对于他们来说,“信息就是财富”这句话是非常具体的,即信息能够为他们增加收入。 其次,许多学者都认为缩小整个社会的数字鸿沟无非是要在两个方面采取对策:一是在硬件方面,必须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例如,对一定收入以下的家庭或地区实行价格优惠,以推进硬件在全社会的普及程度。但是,仅有硬件的普及还不够,因为新媒介的使用伴随着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在软件方面,必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媒介使用能力”。[3]以前我们的思维定式是认为这两个方面都是针对互联网的。而实际上,从媒介选择的角度来说,手机比互联网更具有价格上的优势和接触门槛低的特点。穷人使用手机比使用互联网成本要低得多,而且只要具有听说的能力,不用过多的学习就能掌握。这些都使得手机能给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真正的数字鸿沟》中提到,英国商业学院研究人员Leonard Waverman和他的同事提供了大量的分析材料表明手机用户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他们参照的一个模式就是在前手机时代,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间,固定电话的通信方式在发达国家的普及所能带动的国民经济的增长。新的调查统计证明了同样的结论,手机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发展中国家的每100人中,当手机的使用数量每超过10部就能带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这种影响两倍于发达国家。因此有统计说,贫穷国家中的人在收入中用于通信的比重要高于富裕国家中的人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尽管在贫穷国家每100人中所拥有手机的数量比发达国家要低得多,但是两者却有着不同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手机大国,当我们有大量的文章在谈论拇指经济、手机游戏、手机电影、手机阅读、手机上网等这些用手机来满足城市人口追求娱乐、追逐时尚的需求时,不要忘了手机对于那些偏远山区、极度贫困地区的人来说,满足的是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研究他们使用手机的方式、特点、习惯,然后对他们的需求加以满足,保证他们使用手机的质量,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更有人文意义。 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通过数字技术,各种电子媒体已经开始实现无缝连接。电视台、电台、电子报纸和手机通信都可以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会合交融。可以预见的未来,手机将越来越演化为人们的掌上微型“上网本”。手中持有一部手机,就意味着站在了整个信息社会的入口处,轻轻触动按钮,整个世界将从此开启。 可能在以后,数字鸿沟会有新的意义,它指的是可以接触到移动信号的区域与那些没有移动信号的区域之间的差距,不过好在这种差距在迅速缩小。来自世界银行的说法是世界70%的人口已经生活在移动通信服务的网络中。截至2009年底,中国移动也对外宣布,全国70%以上的城市实现了TD-SCDMA网络覆盖,东部城市达到100%覆盖。此外,我国99.1%的乡镇和92%的行政村接通了互联网,95.6%的乡镇接通了宽带①,3G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国。对于落后地区的人们来说,这些数据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手机是他们追赶现代社会的一个希望。(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注 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www.cnnic.com. 参考文献: [1]王平.消除贫困与少数民族地区人权保障.和谐发展与人权.第二届北京人权论坛.2009-11-02~2009-11-03. [2]The real digital divide.The Economist.MARTH 12 TN-18TN 2005.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56-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