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采编学 > 正文

好新闻的背后有些什么?

2012-05-28 16:50:10  来源: 新闻爱好者  作者: 陆地  
视频加载中...

新闻是所有媒体的同类项。好新闻是所有媒体梦中的情人。但好新闻不一定是大新闻,也不一定是奇闻怪事,更不是天上的星星遥不可及。一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评选会上,专家们经常会因为名额有限而就一件新闻的取舍争得面红耳赤。其实,好是一个主观色彩浓厚的形容词,每个人心目中的好新闻是有差异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好新闻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就像每个人心目中的美食、美人、美景千差万别,但是仍然有公认的美食、美人、美景一样。那么,好新闻到底应当具备什么样公认的要素呢?好新闻的背后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呢?

好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所谓要素,就是构成某事物必不可少的元素。传统新闻理论中,新闻的要素被总结为“五个W”,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如何(how)。在笔者看来,这五个W只是构成一般新闻的要素,而不是构成一件好新闻的要素。窃以为,新闻要被众人称“好”,应当具备真、善、美的品质。

这里的真,有主客观两层含义:

一是指真诚。真诚是体现在作品中的一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或状态。真能动人,诚能感人。即便是一件批评性的新闻,如果能让被批评者感受到一种真诚,也能达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传播效果,令被批评者心悦诚服。很多新闻作品缺乏感染力,主要不是因为事实本身缺乏亮点,而是因为作品中体现不出、感受不到作者的真诚。

二是指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好新闻的必要条件。真是主观对客观的认知和判断。实则是主观认知和判断的对象,是新闻事件或事实本身。但是,由于条件的差异,主观认知和客观事实有时候并不一致,也就是说,真有时候不一定等于实。因此,真实不仅有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之分,还有主观真实和客观真实之分。如何做到真与实、主观真实与客观真实、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尽量一致,主要取决于主观的努力程度和客观条件的允许程度。

这里的善,有因果两层意思:

一是指善意。包括与人为善和惩恶扬善。

二是指善果。也就是说,不管是正面新闻还是负面新闻,都应该对社会起到鼓舞、鼓气、鼓劲或者警示的作用。2011年“7·23”温州高铁事故发生后,全国大多数媒体一窝蜂地指责高铁、嘲笑高铁、妖魔化高铁。要说事故和死人,当然不是好事,应当竭力避免,发生了也应当及时报道,而且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但是,世界上每年都会摔下来多架飞机、翻沉多艘舰船、撞坏无数汽车,死的人也是千百倍于高铁,为什么就不能对刚刚起步的高铁多一些宽容呢?事实上,中国的高铁在短时间内从无到有,从引进技术到出口技术,一下子使中国走在了全世界铁路建设技术市场的前面,为中国人的出行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便利,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引起了西方世界一些人的“羡慕嫉妒恨”。这种高新技术和新生事物,即便出现一些问题,也是必然的,是可以改进的。但遗憾的是,事故发生后,许多网民和媒体蜂拥而上,群起而攻之,一竿子把高铁打翻在地,结果导致中国本来引以为豪的高铁在世界上声名狼藉,国内许多高铁项目停工,在全球高铁市场的合同几乎一夜间被取消,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失。这就是媒体非理性报道的恶果。也就是说,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新闻表面上看对“事故的受害者”负责了、对社会负责了,却对中国的整体形象和长远利益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而是不值得鼓励的,也不能说是好新闻。

这里的美,也有内外两层意思:

一是内在的美。好的新闻作品应当具有审美的价值和作用,要有社会意义,并具有内在节奏的美、逻辑的美、意义的美,使人们阅读后有一种美的享受或洗礼,而不是像有的新闻那样,追求一种轰动效应、腥色效应、审丑效应和恐惧效应。

二是外在的美。好的新闻作品在制作上、文字上、画面上或声音上给人一种美感,能够让人产生美的联想或者美的追求。但是,外在的美如果不和内在的美有机结合,就会变成一种哗众取宠,就是本末倒置。

像很多新闻奖一样,中国新闻奖评的是好新闻作品,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想让中国的媒体生产更多的好新闻,眼睛仅仅盯住作品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盯住人。因为,新闻作品是由人生产的。也就是说,没有好记者,就没有好新闻。新闻本无所谓好坏,只有经过记者的加工,才有了“好”“坏”之分。因此,对于一个媒体来说,培养更多的好记者远远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地抓好新闻更有效、更有益、更本质。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记者呢?或者说,一个好记者的标准是什么呢?

好记者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用中国传统的文化语言来表述,好记者可以用五个标准来衡量:

智,即好记者要具有能够对社会现象和新闻事件作出正常判断和超常判断所必须的知识和智慧。

信,即记者具有诚实可信的品质。人无信不立。记者无信,作品岂能有真?自己无信,岂能信人?

仁,即好记者必须心存善念,宽厚仁爱,与人为善,其作品才能有建设性,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发展。

勇,即好记者要有铁肩担道义和勇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精神。勇于担当,就是勇于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勇于创新,就是在业务上不断超越过去、超越对手、超越自己。

严,即好记者的工作作风要严谨,工作态度要严肃,作业流程要严格,生活态度要严正。

如果用学术一点的语言来表述,好记者可以用四个标准来衡量:

胆,即好记者要有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为民发声,仗义执言,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威武所屈。

才,即好记者要有专业精神,以专业的态度和专业的标准与要求为社会提供专业的新闻服务。

学,即好记者要有职业精神,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与新事物,不断提升新闻服务的本领和水平。

识,即好记者必须是一个有思想的时代观察家、社会活动家、新闻探险家(新闻敏感性、新闻创新能力)和新闻制作家。没有思想的记者,不可能写出有思想、有时代高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没有唐太宗,也就没有魏徵。好记者固然难得,但是,好记者如果遇不到一个好领导,也是明珠暗投,无法表现出“好”来。

好领导的标准是什么?

中国自古就希望“国有明君”。其实,一个单位、一个媒体又何尝不希望有一个好领导?在2011年中国新闻奖评奖研讨会上,很多一线的与会者在研讨好新闻作品的同时,都不约而同地说到了作品的作者和作者的领导,特别是后者对好作品和好记者产生的重要性。好领导可遇不可求。那么,好领导是否也有一定的标准呢?当然有。那就是:

善选人才。自古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好领导不一定是一个好的专业人才,但是一定要慧眼独具,善于发现和选择人才。领导的首要才能不是自己干了多少事,而是选了多少能干的人。

善用人才。有了人才,不一定能善用人才。有人不用,等于无人。有才不用,等于浪费。很多媒体单位千方百计挖才引智,却对身边的人才视而不见,或者对重金寻来的人才冷落一旁,或者阴差阳错地安置。因此,好的媒体领导,不是引进了多少人才,而是让多少人才发挥了应有的能量。

善待人才。也有不少媒体的领导知人善任,但却只是使用、利用,而非重用,久而久之,“凉了英雄们的心”。至于嫉贤妒能者,则更是等而下之的领导了。因此,好的媒体领导,不仅要马儿跑,还要马儿吃好草,以必要的、到位的激励机制,在物质上、精神上和事业上善待好记者,让好记者觉得适得其所,才有所用,价有所值,业有所归,更有干头,更有奔头,更有劲头。

有好领导,就有好记者;有好记者,才可能有好新闻;不断有好新闻,就是好媒体。

如何识别假“好新闻”?

一件好新闻的产生是很不容易的,受到很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是,在评选中国新闻奖的时候,专家们也时常会碰到一些题材重大、声情并茂、新闻手段和元素运用娴熟、貌似优秀的假“好新闻”。那么,如何将这些假“好新闻”从真“好新闻”中剔除呢?或者判断一件假“好新闻”的标准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否定性词组可以提供参考:

未到现场。只要是记者没有到过现场,无论后期搜集的资料多么丰富,拼贴的画面多么流畅,声音模拟得多么逼真,文字多么优美,评论多么生动深刻,都不应当是或者被评为好新闻。这是一种行为导向,是为了鼓励更多的记者勤跑多走,更加重视新闻的第一现场。当然,作为一种评奖体裁类别的新闻评论不在此列。

不真善美。不能在传播的过程中给受众和社会带来真善美感受的新闻作品不应当是或者被评为好新闻。当今有不少媒体经常制作、播出一些腥味十足或者情色不分的新闻作品,虽然能够吸引眼球、耸人听闻,但是,失真乏善不美,所以绝不能纵容鼓励。这也是一种新闻的价值导向。

非相关性。新闻作品本身无懈可击,甚至可圈可点,但是和传播的对象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新闻也不应当被评为好新闻。好新闻是相对的,有明确的传播范围和传播对象的。非相关性越强,意味着新闻作品的聚焦越不清晰。一件与主要的传播对象无关的新闻怎么能成为或者被评为好新闻呢?

无引导力。这里的引导力包括:价值吸引力——好的新闻作品必须对受众或社会有用、有利、有益;作品表现力——好的新闻作品必须让受众易受、乐受、有趣;媒介传播力——好的新闻作品必须有一定的覆盖率、到达率、接触度、满意度和忠诚度;品牌影响力——好的新闻作品必须有一定的权威性、公信力。

一件新闻作品如果不具备上述四种“力量”,就可以视之为无引导力,当然也就谈不上好新闻或者被评为好新闻了。

(本文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陆地教授在第21届中国新闻奖评比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