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识,即好记者必须是一个有思想的时代观察家、社会活动家、新闻探险家(新闻敏感性、新闻创新能力)和新闻制作家。没有思想的记者,不可能写出有思想、有时代高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没有唐太宗,也就没有魏徵。好记者固然难得,但是,好记者如果遇不到一个好领导,也是明珠暗投,无法表现出“好”来。 好领导的标准是什么? 中国自古就希望“国有明君”。其实,一个单位、一个媒体又何尝不希望有一个好领导?在2011年中国新闻奖评奖研讨会上,很多一线的与会者在研讨好新闻作品的同时,都不约而同地说到了作品的作者和作者的领导,特别是后者对好作品和好记者产生的重要性。好领导可遇不可求。那么,好领导是否也有一定的标准呢?当然有。那就是: 善选人才。自古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好领导不一定是一个好的专业人才,但是一定要慧眼独具,善于发现和选择人才。领导的首要才能不是自己干了多少事,而是选了多少能干的人。 善用人才。有了人才,不一定能善用人才。有人不用,等于无人。有才不用,等于浪费。很多媒体单位千方百计挖才引智,却对身边的人才视而不见,或者对重金寻来的人才冷落一旁,或者阴差阳错地安置。因此,好的媒体领导,不是引进了多少人才,而是让多少人才发挥了应有的能量。 善待人才。也有不少媒体的领导知人善任,但却只是使用、利用,而非重用,久而久之,“凉了英雄们的心”。至于嫉贤妒能者,则更是等而下之的领导了。因此,好的媒体领导,不仅要马儿跑,还要马儿吃好草,以必要的、到位的激励机制,在物质上、精神上和事业上善待好记者,让好记者觉得适得其所,才有所用,价有所值,业有所归,更有干头,更有奔头,更有劲头。 有好领导,就有好记者;有好记者,才可能有好新闻;不断有好新闻,就是好媒体。 如何识别假“好新闻”? 一件好新闻的产生是很不容易的,受到很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是,在评选中国新闻奖的时候,专家们也时常会碰到一些题材重大、声情并茂、新闻手段和元素运用娴熟、貌似优秀的假“好新闻”。那么,如何将这些假“好新闻”从真“好新闻”中剔除呢?或者判断一件假“好新闻”的标准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否定性词组可以提供参考: 未到现场。只要是记者没有到过现场,无论后期搜集的资料多么丰富,拼贴的画面多么流畅,声音模拟得多么逼真,文字多么优美,评论多么生动深刻,都不应当是或者被评为好新闻。这是一种行为导向,是为了鼓励更多的记者勤跑多走,更加重视新闻的第一现场。当然,作为一种评奖体裁类别的新闻评论不在此列。 不真善美。不能在传播的过程中给受众和社会带来真善美感受的新闻作品不应当是或者被评为好新闻。当今有不少媒体经常制作、播出一些腥味十足或者情色不分的新闻作品,虽然能够吸引眼球、耸人听闻,但是,失真乏善不美,所以绝不能纵容鼓励。这也是一种新闻的价值导向。 非相关性。新闻作品本身无懈可击,甚至可圈可点,但是和传播的对象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新闻也不应当被评为好新闻。好新闻是相对的,有明确的传播范围和传播对象的。非相关性越强,意味着新闻作品的聚焦越不清晰。一件与主要的传播对象无关的新闻怎么能成为或者被评为好新闻呢? 无引导力。这里的引导力包括:价值吸引力——好的新闻作品必须对受众或社会有用、有利、有益;作品表现力——好的新闻作品必须让受众易受、乐受、有趣;媒介传播力——好的新闻作品必须有一定的覆盖率、到达率、接触度、满意度和忠诚度;品牌影响力——好的新闻作品必须有一定的权威性、公信力。 一件新闻作品如果不具备上述四种“力量”,就可以视之为无引导力,当然也就谈不上好新闻或者被评为好新闻了。 (本文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陆地教授在第21届中国新闻奖评比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