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新媒体 > 正文

微博的公众话语权建构

2012-05-28 16:34:46  来源: 新闻爱好者  作者: 李婷婷  
视频加载中...

【摘 要】作为公众话语表达和话语权实现的相对宽松的平台,微博对公众话语权的建构要基于普通用户和意见领袖用户两方的共同努力。目前,微博维权颇有成效,但也遭遇了普通受众力量微弱与该平台谣言、虚假信息滋生的问题。有效构建公众话语权,还有赖于普通受众能明确微博信息的传播特点,提升微博素养;媒体能主动参与微博,打造微博公共交流平台;政府能与公众坦诚交流,借力微博疏通官民沟通渠道。

【关键词】微博;公众话语权;公众话语权构建

实时、有效、互动、平等,使微博成为一个公众话语表达和话语权实现的相对宽松的平台,其对公众话语权的构建有赖于两方的共同努力:一方是普通用户。即时传递巨量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与参与权、合力围观国计民生保障公众的表达权与监督权,以微博之“微”集公众巨力,捍卫公众的话语权。另一方是意见领袖用户。凭借专业权威度与社会影响力,或通过转发、评论等强化那些需要被倾听的声音,或通过微公益挖掘微博保障公众话语权的力量,为公众代言、助公众维权。

但是,微博构建公众话语权时也会遭遇普通个人力量微弱与该平台谣言、虚假信息滋生的现实问题,有效构建公众话语权还有待微博用户、媒体和政府等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合力。本文从话语权的角度,通过定性和定量的考察,窥探微博构建公众话语权的特点、不足与完善之道。

微博构建公众话语权的特点

不断攀升的微博用户数量揭示出公众对此相对自由的话语空间的青睐,说话的权利被尊重,且个体话语能对其他个体产生影响,特别是当话语与公众利益紧密相关时,更有可能引发大量用户围观,热烈讨论、不断追问,关联信息快速、大量涌现,以至于有人说“微博倒逼改革的时刻到了”。

即时传递巨量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与参与权。信息不对称使公众往往以偏赅全,很难客观、冷静地看问题、表观点,而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微博时代,公众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信息不对称的劣势,能有效地规避偏激或过激的言论,遏制谣言的滋生,公众话语也就更理性、更有力。“7·23”温州特大动车事故中,从7月23日晚8点半发生动车追尾开始,事故现场的微博用户不断更新关于现场的种种图片、文字信息。同时,12小时新浪微博上的相关话题达110万左右,24小时达400万左右。腾讯、搜狐等其他微博也产生了大量的话题。很多微博在有限的字数中插入图片、视频、文字等链接,让碎片化信息立体化,尽可能呈现全面的信息。微博即时播报,使事故发生后较短的时间内,外界比较清晰地知晓事故现场情形,更重要的是线上和线下的合作为突发事件救援赢得了宝贵的“黄金一小时”,相关救援机构紧急行动起来,公众自发组织起来义务献血、私家车接送伤员、帮助寻找亲朋等。信息的及时公开与自由流动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不至于因网络信息和事实信息的不对称产生偏颇的看法,甚至引发过激的行为,调动公众参与,并实现对职能部门的社会监督,确保重大问题的有效处理。也有助于实现突发事件的快速救援,更有助于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