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采编学 > 正文

反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2012-05-28 16:26:23  来源: 新闻爱好者  作者: 严励 孙聪利  
视频加载中...

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有社会心理因素,但媒体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他们的报道违反了新闻的基本规律: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而造成报道失实、不客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一些记者采访不全面、不深入,在没有多方核实事实真相的情况下,把从不确定信源接收到的错误信息传播开来。受众由于缺乏其他信息渠道,只能将传言作为判断、批评的依据,他们一步借题发挥,导致传言逐步发酵为社会公共事件,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其次,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有意识地在标题里用“富二代”、“官二代”、“公务员”、“奔驰”等身份标签或职业标签等敏感字眼,即使所报道的是事实,也容易造成舆论导向的偏激。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媒体、记者的新闻价值定位、媒介品位追求、职业道德、报道的客观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以“我爸是市长”事件为例,事情发生后,众多媒体在第一时间不约而同地对之进行了热度报道,新闻标题中敏感的字眼刺激了公众的眼球。如“90后”、“富二代”、“开奔驰撞人”、“奔驰男撒野”、“大喊我爸是市长”、“90后男子开奔驰发飙”、“富二代出手伤人”、“警察微笑搭肩”等。“富二代”、“我爸是市长”、“奔驰”、“90后”等标签,都属于这个时代颇为敏感的字眼,贫富间的差距、公权力的滥用,已经成了社会上一触即发的爆发点,把这些字眼放入标题,主观上可能是为了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但实际上更容易刺激本就对“富二代”、“官二代”持有偏见,并因此对公权力不满的大众情绪。

不论是有意或无意,这种运用标签、推波助澜、大力渲染式的报道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我爸是李刚”事件的传播同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走样。当大众还没完全搞清楚这句话究竟是嚣张跋扈的张狂放话还是惊慌失措之下的喃喃低语之时,媒体铺天盖地的“批判性”报道促使各种传言不胫而走,社会义愤填膺,恨不得曝光李家所有的信息。诚然,李刚之子、马文聪等人的行为确有令人愤怒之处,但他们的过错会有法律给予惩罚,媒体和公众将添油加醋的事实强加于他们,对其个人而言是不公平的。不论最初的传播者是希望通过媒体的放大效应更好地帮助弱者、解决问题,还是仅仅出于对“官二代”、“富二代”群体的固定成见,事实上都造成了对社会大众情绪心理和价值判断的严重误导。

在网络高度普及、微博快速发展、全民皆记者的时代,事件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传统的纸媒、这更要求媒体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传递真实、有益的信息,否则,可能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酿成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