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摘 要】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但有些记者或媒体在报道时容易充当“裁判员”的角色,戴着有色眼镜或者带有感情色彩,导致报道有失偏颇甚至真实性受到冲击、舆论导向偏激。尤其是对“富二代”、“官二代”等社会特殊群体的报道,容易陷入标签新闻的误区,用抨击性或嘲讽性的标题吸引眼球,却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其后果严重的会煽动社会不满情绪,影响社会稳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记者和媒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增强新闻专业主义。 【关键词】我爸是市长;标签新闻;真实性;客观性 “我爸是市长”事件传播过程回顾 2011年9月18日晚10时许,马文聪驾驶着奔驰车,在温州市江滨西路因停车位问题与路边一家店铺的老板发生争执,打伤了店主的孩子并撞人。因人群中有人说马文聪说了“我爸是市长”,并有人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张照片,照片上,警车周边是密密麻麻的人群,警车后座有一位头戴写有“警察”二字钢盔的人,将右手搭在马文聪的肩膀上,马文聪则脸带笑容。“我爸是市长”这句话本已引起了围观者的不满,照片的发布更刺激了市民,使他们坚信马文聪背景不浅。人群围堵警车,要求现场做笔录,并要查验马文聪的身份证、拍照。警方无奈只得同意,由一位警察用手托起马文聪的下巴,让市民拍照。从事发开始,至凌晨3时30分许,警车被人群围堵5个多小时。其间,凌晨2时至3时,人群开始砸奔驰车,并将车内的东西洗劫一空,有人甚至喊出了“终于砸过奔驰车了”的口号。 紧接着,该事件登上了众多媒体的版面(荧屏),“富二代开车撞人称‘我爸是市长’已被刑拘”、“奔驰男撒野惹众怒大喊我爸是市长”、“90后男子开奔驰发飙大喊我爸是市长”、“富二代出手伤人被控制 警察微笑搭肩引发联想”等醒目的标题映入眼帘。一时间,“我爸是市长”成了舆论的热点话题,网络、报纸、微博纷纷报道,各种传言不胫而走,网络民意汹涌如潮。 但三天后,事情却发生了转折。9月21日央视《新闻1+1》还原了真相:“我爸是市长”这句话是杜撰出来的,马文聪没说过这样的话,且其父亲也不是市长。现场目击者邓春雷9月18日晚还言之凿凿地向当地一记者表示,马文聪说过“我爸是市长,我给你三百块钱还要怎么样”的话,但当央视《新闻1+1》的记者采访他时,他改口说“当时也是听别人讲的”,并没有亲耳听到,现场的其他7名目击者也都无法证实“我爸是市长”这句话的存在。 尽管没有人真正听到,但这句子虚乌有的话却被以讹传讹,引发了现场5个多小时的围堵和网络声势浩大的关注。 “我爸是市长”从何而来? 社会不满情绪的发泄。一句谣传的“我爸是市长”激起了民众的愤怒,围住警车长达5个多小时,把100多万元的奔驰车也给砸了。这样一起看上去无厘头的事件,没有利益驱动,有的是某种情绪的发泄,而这种情绪正是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其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人们对特权行为的反感和不满。在“仇富”、“仇官”心理的前提下,“官二代打人并大放厥词”的信息很容易造成对社会不满心理的刺激。这时候,通过舆论给权势者施加压力,替弱势群体维权成了人们的共同心理。即使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并未经证实,只要有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慷慨陈词,煽动起公众的正义感,“沉默的螺旋”效应就会导致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微弱,非理性情绪的蔓延将逐渐掩盖对真相细节的追问。所以,类似事件一旦触发,便容易成为宣泄社会不满情绪的载体,从“我爸是李刚”、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到“我爸是市长”事件都体现了社会公众对特权势力的不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