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总编室要闻五版主编董建勤做客强国论坛
[编者按]5月8日下午,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总编室要闻五版主编董建勤做客强国论坛,以“深化走转改与采编互动”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要闻五版是人民日报“走转改”的主阵地
[网友蓝染惣]:请您具体谈谈您所在的要闻五版在人民日报乃至整个新闻界的“走转改”大合唱中承担了怎样的职责,您如何看待其基本定位及其所发挥的作用?
【董建勤】:网友对我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我的身份。事实上人民日报的“走转改”报道在整个新闻界的大合唱中唱出了强音,五版只是其中的一个音符而已。人民日报到目前为止刊登的900多篇反映群众心声的各式稿件中,刊登在头版头条位置的就有30多篇,其他如新农村、连线基层及各类新闻版和要闻版都刊登了大量“走转改”稿件,要闻五版只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过,因为要闻五版承担着大量的“走转改”报道任务,就成为人民日报相关报道的主阵地。可以说,我们和其他版合起来创造了人民日报重大专题报道的历史记录。
具体来说,要闻五版的定位,我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人民日报“走转改”的主阵地、编采互动的练兵场、好新闻的孵化器,2011年8月22日要闻五版首次正式推出“走转改”专题,九个月来,我们刊出了500篇左右的稿件,占到了整个人民日报的三分之二左右。我们先后推出蹲点调研、一线见闻、探访熟悉的陌生人等骨干栏目,形式力求多样,内容尽量丰富。在主流媒体“走转改”的大潮中唱响了自己的强音,我们和一线记者手拉手、心贴心热线频传,在生活的激流中捕捉朵朵浪花,促进版面光鲜起来,清风扑面而来。我们力求策划有实效的重点栏目,突出版面特色,比如我们的自创栏目《探访熟悉的陌生人》,聚焦那些常常被我们所忽略,但既熟悉又陌生的职业人生,概括为“你就在我身边,可我不知道你模样,‘走转改’让我走进你、触摸你心灵”。
我们还以版面资源为依托,整合优势采编资源,策划深度调研选题。我们联手地方部编辑组、地方分社记者和编辑室年轻人联合采访,适时推出专题报道。比如近期我们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如何兼得,深入一线,走访了山西大同、河南洛阳、云南大理、丽江等地。策划此专题报道是因为今年是国务院公布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三十周年,也是具体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网友Ancic]:在走转改活动中,坐在办公室里的编辑要如何做到深入基层、体察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稿件和活动令您印象深刻?
【董建勤】:这体现在编委会领导的身体力行中,因为有了编委会成员带头,部门主任带动,才有了编辑记者踊跃参加的生动局面。目前每位编委成员“走基层”采访平均3次以上,撰写稿件平均5篇以上。全社先后有600多名编辑记者直接参与了“走转改”活动。
在后方的编辑要做到深入基层,体察社会,首先是要敏于学习,跟上时代的节奏、生活的步履。其次要激活原有的积累,善于换位思考。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编采互动和一线记者密切沟通。最后有可能的话我们自己并鼓励年轻人,抓住时机走出编辑部,接地气。
比方说我们要闻五版刊出的福建分社记者赵鹏的《十年治荒山河披绿》,获得习近平副主席的批示。这篇稿件是编采互动的一个例证。记者沉到基层抓到了好选题,深入采访写出了鲜活稿件,选题好、量又足,稿件长达4000字。经过我们的编辑精心打理,创新表达,讲好故事,重新调整了文章结构。分别拟定了三个小标题,《敢叫山河换新颜》、《普通人做不凡事》、《向政府再提建议》,用群众语言表述,突出情真意切,全文结构更清晰、逻辑更顺畅,记者的调研意识、问题意识跃然纸上。编辑撰写的编辑感言,丰富了版面表达,升华了稿件主题。其他如经济社会部刘毅深入西藏安多无人值守最高气象站的稿件在五版头条刊出后,引起很大反响。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长篇批示,帮气象站解决了实际困难。安徽分社朱磊《关于孤独症儿童的一线见闻》、四川分社刘裕国的《雨夜监测八小时》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走转改”让我们走进中国宏大叙述的精彩篇章,各类人生的丰富细节,特别策划《元旦零点 他们依然忙碌在岗位上》、《五一清晨他们用劳动点亮黎明》应运而生,被总编辑吴恒权称为“本报精心组织、精心策划、精心办报的又一范例。”这是挑战自我编采互动,《探访熟悉的陌生人》栏目,聚焦“夜未眠晨早起 午不休 全天候”工作者的系列策划。
通过加强监督来改变“走转改”中的不良行径
[网友露琪娅]:前几天人民日报的任姗姗来强国论坛时,面对网友关于记者下乡大吃大喝不干事的质疑,承认确实有害群之马的存在——您怎么看?
【董建勤】:我想姗姗说的这种情况可能是有,但是是绝对少数。因为违反了“走转改”的本意,“走转改”的初衷本来就有针对性,就是针对这种浮在面上、远离群众、形式主义这类违反新闻本真的现象,倡导一种深入实际、回归本原的作风。有些记者借“走转改”之名,大吃大喝不干事,这是绝对写不出见人见事见思想有深度、含感情的好文章的。
对这样一些害群之马,我们应该加强监督,用考评机制约束,促进其转变作风、改进文风。一旦发现有不良行径,当然应该遵照有关准则予以处罚,以示警戒。
“走转改”激励着新闻从业人员要坚守职业操守
[网友市丸吟]:我记得不久前来做访谈的广西分社社长郑盛丰说他在揭露南丹矿难时,遇到了命案,到现在还搞不清是不是有人故意威胁——您和同事有没有接受过下基层时的安全训练?您怎么看待面对危险时,生命安全与保持新闻及时、公正之间的关系?
【董建勤】:我对郑社长非常敬佩,他的南丹矿难是我们报社做好舆论监督的一个经典案例,激励着我们新闻从业人员要坚守职业操守,不辱新闻使命,面对考验和诱惑时,能够勇于担当追求正义。话说回来,我和同事没有接受过下基层的安全训练,但是必要的自我防护意识,我们还是有的。面对危险时,我们会想方设法用智慧去突破围困,用迂回之策赢得转机,如果实在只能择其一,我想我们大多会选择捍卫新闻理想。
基层采访中遇到的挫败正体现了“走转改”的精神实质
[网友一护]:你在当主编的过程中,有没有感受到记者在深入基层采访中遇到过对方的不理解和挫败?
【董建勤】:我想这是一种家常便饭,是一个天天都可能在讲述的平常而又平常的故事。我喜欢和记者交心,倾听他们诉说深入一线的遭遇,不光有山高路远人稀少,闹市嘈杂路难行,还有被误解、被阻拦、不配合等等复杂多变的情况需要及时应变。这时候其实就体现了“走转改”的精神实质,也考验着我们记者的综合素质。这让我们学会放低身段,用让石头开花的精诚动人,以情感人,以真心换真心,学会等待,用心融入,设法沟通,这样设身处地才可能换来采访对象的理解、合作、支持。我们曾经推出一篇《挂号难,难在哪儿》的报道,记者实地调研的时候,采访对象并不配合,但是我们年轻的记者真心在“深入”和“融入”上下功夫,倾听呼声、反映期盼,力求通过报道推动问题解决,反响很好。
编采良性互动是提升报道质量的生命线
[网友杨再昌]:请问董主编,您所说的编采互动全新机制是什么?从事新闻行业的人都知道,采编存在“把关人”跟效率出稿的“矛盾”关系,你们是怎样保证又快又好的出稿,还不出问题?走转改对采编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期待?
【董建勤】:办报需要理念支撑,讲大一点儿就是说要有新闻思想,也就是我们社长、总编辑一贯强调的要“做有思想的新闻”,美国学者沃伦·弗韦曾说,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编采互动全新机制就是改变传统的编辑坐等来稿,或既当记者又当编辑编采不分家的情况,转变双向互动模式。编辑重心前移,主动作为,既出谋划策又细心打理,用心倾情,为记者提供全程编辑服务。人民日报2003年创办的视点新闻版被誉为改革改版的试验田,旨在举全社之力,探索编采互动全新机制。2004年创办的体育新闻版是这一探索的延续。2005年创办了经济政治文化新闻版,全社推动编采分开新机制。“把关人”和效率出稿的“矛盾”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如果大家能够把岗位当事业,将版面作平台,用诚心、用情意、用新闻理想、用编辑思想共同经营,身为编辑甘居幕后,保持全天候的警觉和守望,用全新的现代新闻理念统领版面,在提速的同时提质,还以视点新闻为例,初始着眼“三贴近”,打造党报新品牌,聚焦热点、难点和焦点,到逐渐当日做新闻、做当日新闻,再深化到抓当日新闻事件,挖独家深度,促进版面出新出彩不出错。
“走转改”对采编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在于着眼长远,立足常态,形成长效。在“三贴近”上取得新进展,而其中编采良性互动则是提升报道质量的生命线。
通过“走转改”的编辑实践,要闻五版编辑室逐渐凝聚成一支朝气蓬勃敢打硬仗的“走转改”编辑团队。孟扬副主编独具慧眼,善于组织编发带有泥土芳香的“短实新”稿件;编辑张蓓长于从群众语言中汲取智慧,制作鲜活灵动的好标题;编辑王明峰赴内蒙古“新春走基层”,新同志李浩燃、叶琦积极参与采访搬家工、春运火车站、打工子弟学校等,通过实实在在的“接地气”,心灵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作风得到锤炼。
[网友藤树]:4月11日,刘云山同志在北京出席发扬“走转改”精神、深化“走转改”活动研讨会时,提出要带着使命感深化“走转改”,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您怎么理解?
【董建勤】:“走转改”活动如火如荼,我们将一如既往编采互动,全力促进“走转改”活动,深怀感情,带着思考,身体力行,推动将更多“短、实、新”的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心坎上。
[主持人]:感谢董老师在百忙之中来到强国论坛,为广大的网友在“走转改”问题上答疑解惑,本次访谈最高的在线人数超过85万。
【董建勤】:感谢各位网友给我这样一个重新思考、审视自己、审视我们所做工作的机会,很珍惜有这样的一个坦诚交流的平台,也欢迎各位网友对我们的“走转改”报道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
来源:强国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