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福建省十佳新闻工作者吴家阳参评材料

2012-04-20 07:40:01  来源: 福建记协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新闻人

--吴家阳同志事迹介绍

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也是新闻人难得一遇的好时代。处在变革中,每个新闻人都要有所作为,方能无愧于时代。

在一线当记者时,他总是冲锋陷阵,奔波在基层,每年完成的新闻稿件数量和好稿数量居报社前列;

在主任的岗位上,他热心公益,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促成了多个公益项目的落实,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尽了自己的努力;

去年以来,他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走转改”要求,带头深入基层,用自己手中的笔来记录这个时代,继续在新闻采访战线上当一名冲锋兵。

他获得中国晚报新闻奖特等奖一个,中国晚报新闻论文一等奖一个,中国晚报新闻专项奖多个,福建新闻奖一等奖四个,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两个,地市级以上新闻奖20多个;

他被评为泉州市宣传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泉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泉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泉州市新长征突击手标兵、泉州市十佳新闻工作者、泉州市十佳职业道德先进个人、泉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福建省报业管理先进工作者、福建省新闻出版系统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后备人选、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

他,一个纯粹的新闻人,在岗位上不懈追求,努力不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他,就是泉州晚报社的吴家阳。

一、俯身接地气,积极参与“走改转”活动,在广阔天地中提升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去年8月份,中宣部等五部门要求在全国新闻工作者中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吴家阳积极响应,踊跃参与。他意识到,新闻工作者只有扎根广阔大地、扎根基层一线,新闻报道才能汲取充足养分,新闻“大厦”才能有牢固根基。作为总编室主任,他迅速提出泉州晚报社贯彻中宣部“走转改”活动的执行方案,将任务分解,要求每个采编人员都要深入基层,撰写新闻,让新闻报道散发出泥土芳香。

活动开展之初,吴家阳参与策划了“总编接线”项目,通过报社新设立的96339这个热线窗口,固定每周二由总编或副总编接线一个小时,接受读者投诉,与读者交流,拉近了党报与读者的关注。

要落实好“走转改”活动,必须要走,只有走出高楼大厦,走出文山会海,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普通百姓的田头家中发现新闻。在方案制定出来后,吴家阳就带头走基层,给编辑记者们当表率。他知道,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既是听从党的召唤、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和使命,又是自身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更是写就新闻精品和锦绣文章的不二法门。

他到社区去采访,了解刚刚洗脚上田,改村为居的农民们如何“转变提升”,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为自己寻找新的饭碗。他据此写了《新塘社区人的新盘算》和《要解决农村问题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引起省报的重视。他到泉港区涂岭镇黄田村采访,了解到村支书22年来坚持保护好生态的做法,他根据该村养鲟鱼获好效益的启示,写出了《好生态也能带来好效益》的稿件推广这种做法。他了解到永春开展旧宅复耕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就前往采访,让更多人明白旧宅复耕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推动这项工作更好开展。

他的足迹,在泉州侨乡大地上深入,他到东石采访在路边卖“土笋冻”的七旬翁,他到永春深山里采访独守空山养羊的老果农。随着采访的越深入,他越发体会到,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而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最好的老师。随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推进,他写出了一批深受读者欢迎的稿件,多篇被评为泉州晚报月评好稿。而当一个合格的时代记者、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在“走转改”活动中得到了升华。

二、好钢常打磨,不断钻研业务本领,时刻不忘自己作为时代记录者的职责。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要想不愧于这个时代,就要有过硬的本领。

尽管刚毕业进报社第一年就获得福建新闻奖一等奖,但吴家阳知道,要想在新闻领域有所建树,就要勇于挑战自己,要到最艰苦的地方采访,走别人不愿走的路,花别人不肯花的功夫。只有经过严寒磨砺,才能花香扑鼻。

1997年,他奔赴三峡大江截流现场,报道举世瞩目的大江截流;1998年,他随驻地官兵到九江抗洪,用笔记录子弟兵的无私奉献;同年,他随泉州代表团出访日本,记录泉州与浦添的友城交往;2001年,他获得直航金门的机会,成为52年来祖国大陆首批直航金门采访的记者之一。由于首次直航金门的采访报道出色,泉州市台办指定当年9月份由他再次前往金门报道晋江名优特产品展销会在当地展出的盛况。吴家阳敏锐地领会此次展销会的历史意义,现场发回来的稿件《泉州晋江名优特产品在金门展销》获得了当年中国晚报新闻奖特等奖。

不仅在新闻报道方面,吴家阳用心琢磨,在新闻论文方面他也有较多出色作品。2007和2008年,他的新闻论文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地市报论文一等奖。2010年,论文获得中国晚报新闻论文一等奖,2011年获福建新闻奖新闻论文二等奖。

三、服务勤奉献,坚持良好职业道德,不辜负读者和领导期望

吴家阳深知,只有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当一个合格的新闻人。不论何时,他都严格以职业道德要求自己,拒绝有偿新闻,他总是把自己的目光更多瞄向底层和弱势人群。他为残疾人事业呼喊,他为教育事业思考,他到各县区调查失学儿童的情况,参与泉州晚报助学基金的成立,帮助数百贫困儿童重返校园。

一位老华侨要在泉州捐建希望学校,电话打到报社指定要找吴家阳,因为在海外看到他的报道,信任他。吴家阳立即与团市委联系,积极促成此事。这位华侨虽没有很多的钱,但他发动周边的亲朋好友,积少成多。几年时间,这位华侨发动捐建了20座希望学校。

他策划组织的“八荣八耻”公益广告设计大赛,大量刊发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提升市民精神文明的公益广告;他联合安利公司合作举办了两场慈善新春音乐会,为聋哑儿童筹款;2005年汶川地震时,为方便更多人为灾区人民捐款,他联系有关部门在泉州晚报社设立了一个捐赠点,为灾区人民筹集了200多万元的善款。

他深深知道,作为一个记者,只有参与到社会的道德建设中,才能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只有为更多的人谋取利益,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不凡的成绩;一个记者,要学会感恩,要懂得付出,这样,他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才能成为一个无愧于时代的新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