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福建省十佳新闻工作者孙德坚参评材料

2012-04-20 07:01:14  来源: 福建记协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孙德坚同志主要事迹材料

孙德坚同志于1990年7月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被分配到福建日报社工作,先后任编辑、副科长、科长、时事体育部副主任,从2002年5月至今任海峡都市报社总编辑。该同志从事新闻夜班工作22年,政治素质好,导向意识强,策划水平较高,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他曾获第十一届中国时事报道研究会优秀时事编辑、中国海峡科技成果交易暨经贸洽谈会新闻宣传优秀策划奖、福建省红十字会新闻宣传年度贡献奖等荣誉,被省新闻出版局评定为福建省新闻出版行业优秀专业人才人选。累计至2010年度,共有20篇新闻作品获得福建新闻奖等各类奖项,其中3篇获得福建新闻奖一等奖。近几年来,他结合工作实践撰写了10多篇论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2篇,在省级刊物发表1篇。

一、探索时事报道改革,努力提升党报新闻影响力

作为党报新闻工作者,孙德坚同志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无论是在编辑岗位,还是在担任部主任或海都报总编辑期间,积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导向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众,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1999年起,在孙德坚同志负责时事体育部工作的三年多时间里,福建日报国内国际新闻版在历次的市场调查中,读者阅读率均名列前茅。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他努力创新,广辟稿源,精编版面,狠抓时事新闻改革,努力提高版面质量,时事体育部在福建日报历次版面改革中均走在前头。由他主持提出的《1999年时事版改革方案》实施后,进一步增加了时事版的信息量,增强了可读性。2000年,时体部又在福建日报社率先进行自发性的版面改革,无论是在版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了显著提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环球走廊》、《经济广角》成为福建日报社内好版面的得奖“专业户”,还有不少获得全国性大奖。1999年国务院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新闻奖评选中,《经济广角》“欧元专版”获得版面编辑类一等奖;《经济广角》刊发的《网上银行冲击欧洲金融业》和8月30日的《环球走廊》分别获得第六届全国国际新闻报道研讨会好稿三等奖和好版面优秀奖;2000年,又有两件作品被中国时事报道研究会评为二、三等奖,两个版面在全国党报总编辑夜班工作研讨会上分获一、二等奖,三件作品在全国国际新闻报道研讨会上分获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2001年,在第七届全国党报总编辑夜班工作研讨会上,两个版面分别获一等奖、三等奖。

二、创新主旋律报道,不断提升报纸舆论引导力

担任海都报总编辑后,孙德坚同志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发挥都市报优势,主持策划并参与组织了一系列大型报道,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法,努力把主旋律报道做得有声有色有看点。200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策划了“追寻八闽救国魂”系列报道,获福建省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006年为配合省党代会的召开而策划“发展海西 和谐海西”大型系列报道,得到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的批示表扬。2007年为迎接党的十七大策划了“激情海西的十七个乐章”,在十七大胜利闭幕后又适时推出大型策划“东岸看海西,风光无限”系列报道,在高层和读者当中都取得了较大反响。2008年策划“飞天U盘 见证海西先行”,载有两岸民众共同祝福声音的U盘随“神七”遨游太空后顺利返回,成为读者和境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唐国忠对此活动做出批示:“海都报此次活动,围绕海西,突出先行,精心策划,两岸互动,形式新颖,运作有效,影响深远,应予表奖。”

为做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报道,孙德坚同志积极酝酿策划,组织采编骨干,反复探讨和完善报道方案,推出“海西潮涌”大型报道。中宣部《新闻阅评》第560期专题对这组报道进行点评和表扬。2009年,由他策划的《打拼5年 海西驶上新干线》大型系列报道,受到中宣部《内部通信》的表扬。他还独辟蹊径,组织策划“发现海西之美”系列报道和评选活动,激发人们对海西,对家乡的热爱。2010年为宣传好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策划推出“大干150天 跨越发展争朝夕”大型系列报道,引发读者和网友参与福建建设的热情,省委书记孙春兰对此作了批示。2011年又积极策划推出了: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一周年的大联版重点报道,介绍福建发展、海西建设的“走读海西•跨越发展新故事”,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的“先行先试•福建跨越”,配合省委省政府全省检查工作的“比学赶超新跨越”,纪念建党90周年的大型系列报道“寻找八闽红色地标”等等,一系列重要策划报道都获得各界赞誉,社会反响热烈。他认真组织并积极参与“走转改”活动,在宣传报道模式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筹划,推出了“用群众视角报道群众实践”的专栏,开辟的福建农副产品直销平台——“海都农家乐”在全国新闻界都算是创新之举,受到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简报第440期的专门刊文表扬。

三、拓宽思路创出特色,不断提升内容的竞争力

为不断提升报纸质量,孙德坚同志着重从抢独家、转角度、创品牌等3个方面下功夫,努力提升海都报的新闻竞争力:

一是抢独家,努力增强新闻竞争力。他鼓励记者争抢独家新闻,采写鲜活短消息。社内的总编辑好稿奖,向独家新闻和鲜活短消息倾斜。通过有效手段的鼓励和引导,独家新闻量大大增加,原生态新闻继续在同城媒体中保持领先,增强了海都报的新闻竞争力。比如独家报道《福州四环呼之欲出》,引起市民的极大关注。独家刊登《白水洋经营权转让再起争议》,原省长黄小晶对此做出重要批示,报道所披露的问题最后得以协调解决。

二是转角度,努力提高报纸格调。为了提升社会新闻的品位和格调,他不断拓宽社会新闻的视野,挖掘真善美的题材,体现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社会和谐的大主题。比如,《她掏了7万元给40年前的保姆看病》、《火海中,焦黑的手拧紧滚烫的气罐阀门》等等新闻,都弘扬了一种人间真情,体现了社会的温暖。

三是创品牌,努力增强报纸鲜活感。对国内甚至国际的重大事件进行新闻全面整合与深度加工,并派记者前往现场采访,在国内外的大事报道中也有海都报的声音,并在新闻报道方面积极尝试创新,推出特色版面、深度报道以及日常新闻。近年来推出的《国内新闻•视点》、《国际新闻•视界》等版面,版面美观,轻松可读;启动名编名记培养通道——版主制,推出了《微言天下》、《吾看世事》、《有一说二》、《QQ堂》等评论栏目,增强了版面的份量。2009年,推出了“头条你来顶”栏目,让读者网民参与本报每天版面上头条新闻的评选,及时准确地把握和报道读者爱看的热点新闻。

四、服务民生以人为本,不断提升报纸的亲和力

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孙德坚同志十分关注民生新闻,力求充分报道与民生关系密切的新闻,增强读者对报纸的粘度,提升报纸的亲和力。比如《聚焦银行服务》系列、《物业收费,业主何时说了算》、《超市买的鸭蛋咋进了水》、《过年招牌菜系列》、《探寻榕城特供海鲜系列》、《高招系列报道》等等,贴近市民生活;一些很实用的栏目,如:《节日市场包打听》、《x急诊室》、《海都金算盘理财》等。2006年8月起开辟“一周婚姻观察”专栏,可读性和服务性都很强,被评为2009年度福建好新闻“名专栏”。2011年2月起,开通的《民情一线通》专版,作为海都报直接面对基层群众,积极反映读者心声的专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件件有回应”。这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挥媒体优势服务社会管理的作法,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的表扬和肯定。

同时,孙德坚同志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主持策划活动,利用海都报的强大影响力,凝聚社会各界的爱心力量帮助困难群体。2005年策划“灾害面前我们携手行动之闽北赈灾行动”,募集到共计100万的来自社会各界的赈灾物质。2007年策划以“十年海都•感恩福建”为主题的回馈读者活动。2008年初南方遇冰灾,他组织策划了“风雪中我们携手前进”系列报道。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组织策划报道抗震救灾工作,发挥媒介作用向社会募集一千多万元款物送往灾区。海都报在抗震救灾中的积极努力和表现,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抗震救灾先进集体”,10名记者被评为先进个人,其中有一位还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连续7年举办“海都阳光助学行动”,协议捐助总金额超过千万元,帮助一千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

五、勤奋敬业乐于奉献,为提升报纸综合实力做出贡献

这些年,他注意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在思想上、作风上严格要求自己。政治上积极学习有关理论和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作风上为人正派,谦逊严谨,严格遵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长期夜班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他无暇顾及家人的感受,更无暇考虑个人名利。他还利用空闲时间选修香港工商管理学院课程,通过论文答辩,并获得香港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孙德坚同志长年夜班,一心扑在工作上,为海都报的发展作出贡献。近几年来海都报在核心区域的发行量继续扩大领先优势,报纸阅读率等相关指标实现较大幅度提升,影响力不断增强。根据央视调查数据,海都报阅读率从2005年首次突破50%后不断攀升,达到58.4%。2011年,海峡都市报社广告收入3.5亿元,经营总收入超过5亿元,年度为国家创造利税1亿多元,遥遥领先于其他媒体。海都报综合实力排名全国都市类报纸第18,荣获“2009影响中国十大都市报”、首届“中国阳光传媒”、“2009-2010中国品牌媒体百强——都市报品牌10强”。海都报品牌价值连续3年挤入“2011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2011年评估为17.62亿元,在全国都市类报纸中排名第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