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摘要:目前,网络已经成为我国公民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时政新闻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该文分析当前网络时政新闻的传播与网民政治素养的关系,并探讨完善网络时政新闻报道的途径。
关键词:网络 时政新闻 政治素养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85亿。网民作为当今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者,他们自身素养的高低,尤其是政治素养的高低将会对我国今后的政治发展、民主发展等产生重大影响。网络时政新闻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如何把握好网络时政新闻消息的传播,不断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如何认识当前网络时政新闻的传播与网民政治素养的关系?如何发挥网络时政新闻在提高网民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类问题值得业界和学界探讨。
政治素养是指社会群体在一定阶段所形成的政治行为能力的总和,它是社会、经济、政治等在公民个人意识上的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政治情感、政治认知、政治态度三个方面。一定的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程度可以透过公民的政治素养得到折射。作为网络政治文明的一部分,网络时政新闻则是指借助网络媒体报道的个体性的事实新闻或消息。由于网络上很多时政新闻没有对新闻事实提供更多的细节,网民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时政新闻的内涵与实际意义。但是,同样作为以新闻为主的信息发布平台,人民网在时政新闻报道方面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人民网以“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打造的时政新闻频道备受网民青睐。再如,凤凰网时事政治板块也比较独特,通常以第三人称视角或社论等形式表达观点,有的是相互佐证,有的则是针锋相对,这样的表现形式也有助于网民获得更多的信息。此外,类似的还有新浪网的高端动态、腾讯网的今日话题、中国新闻网的要闻导读以及搜狐网的声音板块等。人民网独具特色的报道内容与方式,在提高网民政治素养方面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完善网络时政新闻报道。
一、充分发挥“议程设置”的功能,培养网民的政治情感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媒的重要社会功效之一,也就是说大众传媒对一件事情是否予以报道或者报道程度有多大,将影响着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美国著名新闻学者W·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它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政治素养中第一因素是政治情感,政治情感是政治心理构成要素之一,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人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等心理反映的统称。
实践证明,只有给予人民参与政治活动的机会,人们才会对政治产生好感。网络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网络的互动性,而这恰恰也是培养网民政治情感的途径。例如,人民网曾推出对国家各部委的工作提建议,向两会代表委员献良策,对家乡发展表达期望的“有话网上说”特别报道专题。从专题推出到现在,仅对部委工作建言的就已经超过千万条。人民网开设的这些专题,能够很好地培养网民的政治情感意识,通过为部委工作建言,为家乡发展捎句话,为代表委员献策,调动了网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
二、丰富相关时政新闻链接,深化网民的政治认知
政治素养中第二个方面即政治认知,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在传统媒体的时政新闻报道中,基本上只是新闻,往往未能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因而也很难使受众有深刻的思考与认知。而网络却不一样,网络凭借其“超链接”功能,使网民上网阅读新闻除了获得信息“量”上的满足,还获得了信息“质”的满足。网络“超链接”功能使时政新闻报道可以有更多背景资料的支持,新闻的报道因此显得厚实且有深度,使时政新闻报道“立体、多维,有厚度、有质感”,让网民在浏览新闻信息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政治认识能力。
如在对“神七”飞船发射成功的新闻报道中,人民网时政新闻板块中推出了专题时政报道,并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添加了“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视频链接以及从“神一”到“神七”相关的材料链接。这些链接从内容上深化了主题,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新闻信息,而且使新闻信息“活”了起来,使时政新闻不再是“单纯的事实消息”,而是运用文字、图片、声音、画面相结合的多媒体链接手段,从整体上深化了网民对我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了解,使网民真正了解了成功背后的艰辛,很自然地萌发出民族自豪感。 再如腾讯网2011年在今日话题板块中,就抓住了许多社会敏感话题,发表了《李建华:吃空饷为何理直气壮》为标题的时事评论,后又发表了《乔志峰:区长果然与女儿“吃空饷”无关》等新闻评论,在这些新闻评论中,采用第三人称方式,借助相关新闻链接,从不同的角度保证了信息的充足,为深化网民的认知奠定了基础。
三、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坚定网民的政治态度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由他们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政治态度作为政治素养构成的第三个方面,即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从肯定到否定、从赞成到反对的转变过程,政治态度通常表现为一系列以成型而又系统的政治意识、政治价值、政治信仰为表现形式的综合信念体系。政治态度在新闻报道中,很容易受到“意见领袖”的左右,而在网络时政新闻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往往是通过“解读”的方式体现出来的。
时政新闻网站应该成为最好的“解读者”,通过对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的解读,让网民加深对事实信息的把握与理解,从而坚定网民的政治态度。以人民网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政策解读为例。政策本身是“从实践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对这个过程,群众容易看到的只是政策条文。但是,政策制定的过程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制定政策的背景、事实依据、实际调研、制定不同政策方案、决策等形成长长的链条。其中,多数链节都有新闻价值。因此人民网推出了“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解读”专题,从经济角度去分析三农、土改、粮食安全等热点问题。其中一篇是“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的报道,从农村教育到农村医疗,从农村社保到提高农民收入等多个方面对政策进行了解读,并且还以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对从1982年至2008年的10个一号文件一一做了回顾报道。这些解读较好地发挥了人民网作为媒体的“意见领袖”作用,将党为广大人民谋福利、做事实的决心与实践展现了出来,坚定了网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提高网民的网络政治素养,其意义不只是简单地提升网民的舆论表达能力,还在于提高他们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选择能力。在庞杂的媒介信息面前,提升受众自身的选择、批判、使用能力,成为构建健康媒介生态必不可少的一环。此外,网络社会具有媒介与社会的双重属性,网民作为网络媒体的基本角色,也表现出了现实社会属性,可以说,网民的政治素养是社会公民素养的一部分,因此,在网络社会选择、批判、使用信息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总之,要积极完善网络时政新闻报道,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让时政新闻“活”起来,从而不断地提高我国网民的政治素养。(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俊伟.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2]吴克明.网络文明教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来源:《传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