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新媒体 > 正文

完善网络时政新闻报道的措施和意义

2012-04-05 11:14:45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施红星  
视频加载中...

二、丰富相关时政新闻链接,深化网民的政治认知

政治素养中第二个方面即政治认知,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在传统媒体的时政新闻报道中,基本上只是新闻,往往未能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因而也很难使受众有深刻的思考与认知。而网络却不一样,网络凭借其“超链接”功能,使网民上网阅读新闻除了获得信息“量”上的满足,还获得了信息“质”的满足。网络“超链接”功能使时政新闻报道可以有更多背景资料的支持,新闻的报道因此显得厚实且有深度,使时政新闻报道“立体、多维,有厚度、有质感”,让网民在浏览新闻信息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政治认识能力。

如在对“神七”飞船发射成功的新闻报道中,人民网时政新闻板块中推出了专题时政报道,并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添加了“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视频链接以及从“神一”到“神七”相关的材料链接。这些链接从内容上深化了主题,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新闻信息,而且使新闻信息“活”了起来,使时政新闻不再是“单纯的事实消息”,而是运用文字、图片、声音、画面相结合的多媒体链接手段,从整体上深化了网民对我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了解,使网民真正了解了成功背后的艰辛,很自然地萌发出民族自豪感。 再如腾讯网2011年在今日话题板块中,就抓住了许多社会敏感话题,发表了《李建华:吃空饷为何理直气壮》为标题的时事评论,后又发表了《乔志峰:区长果然与女儿“吃空饷”无关》等新闻评论,在这些新闻评论中,采用第三人称方式,借助相关新闻链接,从不同的角度保证了信息的充足,为深化网民的认知奠定了基础。

三、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坚定网民的政治态度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由他们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政治态度作为政治素养构成的第三个方面,即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从肯定到否定、从赞成到反对的转变过程,政治态度通常表现为一系列以成型而又系统的政治意识、政治价值、政治信仰为表现形式的综合信念体系。政治态度在新闻报道中,很容易受到“意见领袖”的左右,而在网络时政新闻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往往是通过“解读”的方式体现出来的。

时政新闻网站应该成为最好的“解读者”,通过对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的解读,让网民加深对事实信息的把握与理解,从而坚定网民的政治态度。以人民网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政策解读为例。政策本身是“从实践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对这个过程,群众容易看到的只是政策条文。但是,政策制定的过程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制定政策的背景、事实依据、实际调研、制定不同政策方案、决策等形成长长的链条。其中,多数链节都有新闻价值。因此人民网推出了“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解读”专题,从经济角度去分析三农、土改、粮食安全等热点问题。其中一篇是“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的报道,从农村教育到农村医疗,从农村社保到提高农民收入等多个方面对政策进行了解读,并且还以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对从1982年至2008年的10个一号文件一一做了回顾报道。这些解读较好地发挥了人民网作为媒体的“意见领袖”作用,将党为广大人民谋福利、做事实的决心与实践展现了出来,坚定了网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提高网民的网络政治素养,其意义不只是简单地提升网民的舆论表达能力,还在于提高他们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选择能力。在庞杂的媒介信息面前,提升受众自身的选择、批判、使用能力,成为构建健康媒介生态必不可少的一环。此外,网络社会具有媒介与社会的双重属性,网民作为网络媒体的基本角色,也表现出了现实社会属性,可以说,网民的政治素养是社会公民素养的一部分,因此,在网络社会选择、批判、使用信息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总之,要积极完善网络时政新闻报道,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让时政新闻“活”起来,从而不断地提高我国网民的政治素养。(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俊伟.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2]吴克明.网络文明教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来源:《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