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采编学 > 正文

怎样避免数字差错?

2012-04-05 11:02:10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龚世翔  
视频加载中...

概念模糊造成的差错

因概念模糊而造成的数字差错是比较常见的。一篇报道这样写道:“‘我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来找我的亲生妈妈了!为了这个机会,我已经等了几十年,也争取了几十年,现在终于得到了她的同意和理解。’顾正林口中的‘她’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养母,一个养育了他50年的老妇人。”养育一个正常人需要50年吗?显然“一个养育了他50年的老妇人”这一句的表达是错误的。一个人20多岁成年后,找到正当工作后就独立了,不需要父母养育了,反过来他要照顾孝敬父母。而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50岁的成年人,所以正确的表达应为“一个养育了他20多年的老妇人”。这属于作者没有搞清楚养育的概念而造成的差错。

这篇报道由于作者的时间概念模糊而造成了数字差错:“下午1点38分,随着一行‘特殊客人’的到来,村里立即轰动了起来……下午1点35分,捐赠仪式正式开始,9名小学生上台给嘉宾们戴上了红领巾。”这个捐赠仪式是“特殊客人”到了以后才正式开始的,而“特殊客人”是“下午1点38分”到的,怎么可能“下午1点35分,捐赠仪式正式开始”?难道时光倒流了?显然“下午1点35分”这个时间是错误的。

不规范使用法定计量单位造成的差错

我国的计量单位(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执行。其中关于质量的法定单位是吨、千克(公斤)、百克、十克、克、分克、厘克、毫克。但在一些报道中,经常能看到不规范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的情况。如有一篇新闻报道是这样写的:“上个月,在杭州举行的浙江省农博会上,一只12斤重的甲鱼让不少人叹为观止。时隔一个月,海宁惊现一只更有分量的甲鱼,15.48斤!昨天,记者在海宁盐官的一个养殖场见到了这只霸气十足的巨鳖。”这篇报道还在使用“12斤”、“15.48斤”这些早已停止使用的市制质量单位,正确的写法应当改为“6千克”或“6公斤”、“7.74千克”或“7.74公斤”。

没有正确引用数字造成的差错

在有的报道中,明明在前文中已经有了正确的数字,但在后文中引用时却出现了差错。如有篇报道这样说:“2003年4月初,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的他,刑满释放后在朋友的指点下来到平湖。吃了几年官司,王家帛也该改邪归正了,可他依然想继续自己的盗窃生涯……5年里,王家帛的足迹踏遍平湖的各个镇、街道,人室盗窃44次,盗窃钱物价值13万余元。就在他得意洋洋之际,去年(2007年)8月,一副锃亮的手铐戴到了他的手上。”在这段文字里有两处数字错误,第一处错误是“被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的他……吃了几年官司”,被判了8个月有期徒刑,怎么能说是“吃了几年官司”?明显是错误的。第二处错误是“5年里,王家帛的足迹踏遍平湖的各个镇、街道……去年(2007年)8月,一副锃亮的手铐戴到了他的手上。”王家帛第一次在平湖作案是2003年4月初,到2007年8月被抓,共4年4个月,不到5年,所以“5年”这个数字也是错误的。其实,这种差错只要作者简单计算一下就可以避免了。

粗心大意造成的差错

有的是未将两个有联系的数字进行简单计算而造成了差错:“纵观太平天国的历史,从金田起义(1851年)到天京陷落(1894),前后仅14年。”按上面的两个数字计算,前后不是14年,而是40多年。可见“1894”这个数字是不对的,正确的数字应为“1864”。同类的差错还有以下两例:“这张老照片摄于1979年12月,是当时桐乡县新生公社红旗洋大队秋收分配的现场照片。20年后的今天,这张照片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从1979年至今,已经30多年了,文章中说“20年后的今天”肯定是错的,应改为“30多年后的今天”。

下面的两个例子属于常识性差错:“‘日蚀号’重达12吨,其涡轮增压发动机功率高达2万马力,每年维护费不会低于500万英镑。”一艘发动机功率高达2万马力的游艇怎么可能才重12吨?内河中行驶的铁皮船都不止这个重量。查资料得知,“日蚀号”为现今世界上最大的游艇,长达169米,价值8亿欧元,虽然在网上没查到“日蚀号”游艇的确切重量,但“重达12吨”肯定是错的,是把“1.2万吨”误写成“12吨”。“建议汽车绕行,路面采用彩色混凝土面砖铺设,厚度要在80厘米以上。”80厘米厚的混凝土面砖,快要接近1米了,哪有这么厚的混凝土面砖?应该是“8厘米”。像以上两例差错,只要逻辑推理一下就能发现有问题。(作者单位:嘉兴日报社)

来源: 《新闻实践》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