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期刊 > 正文

地市晚报经济新闻要力求平民化

2012-04-01 15:08:27  来源: 人民网-传媒频道  作者: 冯焰  
视频加载中...

《新闻实践》杂志供稿

地方晚报是以地方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综合性城市报纸。经济新闻是地方晚报始终关注的重点板块,是地方晚报的传统产品。地方晚报的受众定位、市民属性、市场策略等因素决定了其经济新闻应该力求平民化,在经济新闻报道时,要心中有百姓,多一些百姓情怀;眼中有百姓,多一些百姓选题;文中有百姓,多一些百姓表述,使地方晚报的经济新闻更好地为平民百姓服务,实现地方晚报经济新闻的大众化传播,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一、心中有百姓

心中有百姓,就是地方晚报经济报道要多一些百姓情怀,无论是选择采访角度、报道内容,还是选择报道方式,都要从百姓的情感出发,选择百姓最愿意接受的采访姿态,选取百姓最关注的新闻内容,选用百姓最喜欢的表现方式,实现与百姓的情感共鸣。

强调心中有百姓、多一些百姓情怀,是因为现在的一些经济新闻报道,常常缺少百姓情怀。主要表现为“傍大款”、“傍精英”,走所谓的“高端”路线。作为地方晚报,其服务对象是地方城市居民,只有得到他们的认可,他们的支持,才能拥有生存的基础。因此,强调心中有百姓、多一些百姓情怀,不仅仅是大众的期盼,也是媒体生存的基础。经济新闻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消费,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要真正对百姓经济生活感兴趣,真正下到基层,从内心自觉地关注百姓的经济生活,从内心自觉地思考百姓的经济信息需求,学会从百姓的角度看经济现象、做经济新闻,对重大经济政策或措施,要善于选择百姓的视角,通过具体的报道,反映这些经济政策措施会给百姓经济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而百姓又需要如何应对等等。

二、眼中有百姓

眼中有百姓、多一些百姓选题,就是眼睛要盯着百姓的日常经济生活,从他们的需求出发,多选取百姓所需要的经济新闻。

如现在老百姓手中有了余钱,就会想到如何最大可能地“让钱生钱”,然而很多市民的理财意识和理财知识却比较薄弱。为此,金华晚报开设了“投资理财”版,并在该版开辟了为市民答疑解惑的服务性专栏——“理财热线”,不论股票、基金、保险、金银,市民在打理理财产品时遇到问题或困难,该专栏都有主持人通过采访相关专家进行解答,传授理财知识和技巧。2011年12月13日“理财热线”解答的问题是“人民币换成美元划算吗”、“什么是容差还款”、“如何投资ETF”,这些问题多是市民所关心的。

作为地方晚报,只要是百姓关心的,就应该是经济报道所关注的。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金华晚报“财经服务”版设置了“民生咨询台”栏目,就百姓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细小问题,通过“来电咨询”,由“记者帮问”。如2011年12月8日的“财经服务”有两个问题,一是市民马阿姨来电询问:天气转冷,应如何挑选才能买到质量过关的羽绒制品?二是市民陆阿姨来电询问:她想知道一些辨别食用油好坏的方法。记者就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帮问,将答案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版面上。

三、文中有百姓

文中有百姓,多一些百姓表述,是地方晚报实现经济报道平民化的最终呈现。采用百姓所喜欢的形式、所习惯的语言来表述经济新闻。

一是形式体现,要尽可能地让百姓看得明白,看得轻松。如金华晚报的“食尚生活”版,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进行消费分析和引导,让读者在“看故事”中获得信息、增长知识。如2011年12月22日“食尚生活”的“醉食阁”栏目做的是“鲫鱼”,从杜甫、苏东坡说到鲁迅,说得娓娓动听;从蒸煮到红烧,从“鲫鱼怀胎”说到“汆汤鲫鱼”,让人津津有味。

二是语言表达,要多采用百姓的习惯性用语,让百姓感觉到经济新闻说的是他们的事,是他们在说的。需要强调的是,由于缺少百姓意识,有的记者会以自己的感觉去说符合记者身份而并非是百姓身份的话,这些话会让百姓反感。这些语言中,最忌的是报道食品、蔬菜价格下降时的“只要”两字了。如某一种蔬菜在春节时每公斤10元,节后降到了8元,而节前为每公斤6元。报道时,有的记者就会写某某蔬菜“原来每公斤高达10元,而现在只要8元了”。这个“只要”让人感觉这蔬菜已经很便宜了,与不少百姓感觉“菜篮子好重”形成了对比,老百姓并不认可。对此,依笔者的做法,就是要尽可能客观地去表述类似物价的变化,并尽可能地说明原因。(作者单位:金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