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期刊 > 正文

自媒体时代职业记者如何锤炼信息?

2012-04-01 15:02:09  来源: 人民网-传媒频道  作者: 毛玮琦  
视频加载中...

自媒体时代职业记者如何锤炼信息? --以钱江晚报媒体融合部实践探索为例

《新闻实践》杂志供稿

“自媒体”勃兴,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闻的“源头”,发现线索、记录事件、传播信息。有人说,我们正在进入“全民记者”时代。不可否认,网民的“全民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提升了传播的时效性。但所谓“全民记者”,实际上是“新闻线人”的一种形态。他们所发布的信息其实停留在个体传播的层面,在海量的信息播报中也免不了鱼龙混杂。缺乏专业把关,带来的结果是网络上小道消息甚至假新闻满天飞。

谁来判断处理这些产生于互联网的新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锤炼成新闻?钱江晚报成立了媒体融合部,目的就在于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由专业记者对那些来自互联网的信息,进行自己专业的判断和处理,这便是媒体融合部在新旧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承担的专业职责。事实上,“全民记者”发布的信息,只有经过记者的专业处理,才称得上进入了专业的社会传播序列。

判断:去伪存真,需要职业记者的专业眼光

网络传播了大量的信息,同时也传播着大量的谣言。特别是进入微博时代,真相迅速传播的同时,谣言也在迅速发酵。看的人多了,转的人多了,假的成了真的,一些垃圾信息、八卦、恶搞乃至谣言也被疯狂扩散。

在对网络新闻的报道中,我们发现,网络上的谣言,会变着“马甲”出现在你的视野里。有人会在原新闻基础上,对信息稍作修改然后发布;有人会通过PS图片捏造新闻;还有人甚至会拿微博造谣来取乐。判断网传消息的真假,去伪存真,需要职业记者的专业眼光。

去年夏天,“海底捞体”走红网络。送贺卡、送霸王餐、送iPhone5,微博上一家名为“海底捞”的火锅店被传得无所不能。真是这样吗?媒体融合部的记者一看到这条微博,便提出了自己的怀疑。如果说“送贺卡”还有点可能,送霸王餐就有些夸张了,更何况送还完全没有影子的“iPhone5”。

第一时间发现这条线索,记者的判断是这应该是“海底捞”的营销手段。因为他体验过杭州本地的“海底捞”,除了一些特色服务,如免费水果和美甲外,根本不存在类似的活动。

于是,记者开始追查事情的源头,发现7月23日一名网友“猫叔Ryan”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昨天在海底捞,无意中跟朋友抱怨京东抢的奈良美智大画册怎么还没到货,结果服务员结账的时候问了我京东会员账户,今天一早三本大画册都送来了!” 这条微博被转发了几万次。但事实上,“猫叔Ryan”收到画册和“海底捞”一点关系都没有。

同时,他再次走访了杭州本地的“海底捞”,并对“海底捞”杭州分店和北京总店的相关负责人进行采访,得到的结论是,“在杭州海底捞店,在客人等餐时提供免费冷饮小吃、免费上网等。对于特别的客人,比如过生日的客人,还有送果盘送鲜花等随机特色服务。网上所传的海底捞服务,很多都夸大了。”而海底捞北京总部的工作人员则直接表明:“那些明显不可能发生的传言,网友应该有分辨能力。”

于是, 8月8日,钱江晚报 B4版面《走火入魔“海底捞”》出炉了。通过记者的体验采访告诉广大读者,“海底捞”根本没那么神,同时分析“海底捞”现象,告诉大家,“海底捞体”走红,不过是网友对优质服务的梦想而已。

求证:客观报道,需要深入现场的扎实采访

当然,作为记者,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江湖,光靠职业的眼光还是不够的。

网络上的传言有真有假,有时候真假混杂。所谓的“全民记者”传播的信息毕竟大多数是基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和认识,是一种个人感受,可能比较片面。这就要求专业记者进入现场、深入调查、由表及里、探寻真相并客观报道。

去年6月份,钱报网论坛上出现一则题为“亿像教育(原直映城东分校),骗子当头”的帖子,署名为“亿像教育是骗子”的楼主怒斥:“亿像教育(全称杭州亿像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原直映教育股东之一开办的一家没有任何教育资质的野鸡学校,其中超过半数的老师没有教师资格,所用的教材全都是私自印刷的非法刊物。当然虽然是三无产品,收费可是三高项目。”

对此,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现场求证。记者以家长身份来到位于江干区三里亭的忆像教育杭州城东分校收集线索,证实了“忆像教育”在实际操作中的确存在种种不规范的行为,如门口是“直映”,门内是“忆像”;再如有人站门口,老师就讲不了课等等。但同时也发现,网友投诉的“让学生多报课程”、“教材质量差”并无足够的证据。

于是,在7月1日见报的《钱报网友曝光称城东有个野鸡学校——记者调查发现民营培训学校的牌子,有点乱》这篇报道中,记者就自己采访了解到的该学校老师教师资格问题、教材问题等,进行了解疑释惑。在客观指出“亿像教育”种种乱象的同时,也对网友比较偏激的“野鸡学校,三无产品”等问题进行了澄清。

这次采访充分说明,网友提供的线索,只能作为新闻的参考要素,作为职业的记者,必须以此为机,调查核实,不能偏听偏信,以讹传讹。只有这样,才能作出相对客观的报道。

引导:专业提醒,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专业的记者在传播网络热点的同时,不能忘记“舆论引导”的职责。特别是对于网络上流传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事件,必须及时进行全面客观、有说服力的报道,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

去年夏天,定制人皮面具走红网络。钱江晚报“全媒体”版面对此进行了报道,刊登了《5000元,订个人皮面具去吓人,现实版Face off走红网店》一文。对于这一社会热点,记者将重点放在网友的担忧与疑虑上——生产和销售易容面具到底合不合法呢?报道通过京衡律师集团事务所孔夏雨律师的嘴,明确提出“禁售”的建议:“易容面具应该属于违禁品,因为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如果犯罪分子用上了易容面具和假身份证,就太危险了,会造成社会治安隐患,而且从某些方面来说,易容面具侵犯了公民的肖像权。”借此,对读者进行引导。

新传播时代,记者的职业精神更显珍贵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快捷传播消息,网民、公众充任“线人”,对职业记者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网络给记者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和线索,另一方面,网络充斥着谣言和伪证,需要记者判断真伪,核实信息,深入调查。记者的职业精神、自律意识、专业水准和公信力便显得弥足珍贵。客观、公正、全面、真实,是记者的基本职业操守,网络时代更是如此。

新闻工作需要具有高度的职业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在新技术手段面前,作为专业的记者,更加需要克服浮躁、弄假、急功、盲从、透支等不健康的社会心理,一切从事实出发,才能写出真正能够经受得起时间和读者考验的好文章。(作者:复旦大学传播学研修班在读研究生、钱江晚报媒体融合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