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三项学习教育园地 > 正文

中央电台副总编辑史敏率队采访沂蒙老区

2012-03-02 15:50:15  来源: 中国记协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2月14日至18日,中央电台副总编辑史敏带领“沂蒙春早”走基层采访小组深入全国著名的沂濛山革命老区临沂开展采访活动,围绕民生临沂、县域经济、沂蒙精神等主题,报道沂蒙老区的发展变化,探寻老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风貌。

4天3夜,史敏一行采访调研了五个县区十多个乡镇,共播发高质量的录音报道10多篇和现场连线5篇。在临沂,史敏到田间、到果园、到工厂、到车间深入采访。每到一处,他一边手拿采访机仔细录音,一边与基层群众促膝话农事、聊民生、谈未来,了解甘苦倾听呼声,和记者一道寻找最佳选题角度,推敲撰写文稿。

在蒙阴县,经过近3个多小时山路颠簸,史敏一行到达沂濛玉皇山时天飘起小雪,当地种植能手刘汉涛老人拉着史敏去看他的“大棚韭菜科学实验”,原来这个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的老农用自己的实践,应用“氧气隔绝”的方式种植有机韭菜卖出个高价。史敏认真记录农民的种植经验,了解农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思考广播媒体如何更好地为“三农”提供针对性服务。

在“沂濛红嫂”故里沂南县,史敏深入到当地“生态环保”产业的龙头企业——澳柯玛新能源电动车公司,详细了解目前开工和就业状况,和新时期务工农民座谈,探讨现代环保产业对老区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听了这些走出大山的农民工朴实的介绍,得知这家企业“每天生产2200多辆电动车,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增长速度达到三成”的喜人形势,史敏抑制不住兴奋,动情地说,只有走基层,接地气,才能真实了解老区今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才能了解老区人真情实感和对未来幸福的憧憬,只有这样我们的新闻作品才能充满生机、智慧和感染力。

史敏一行驱车近百里,来到沂蒙山深处的野店镇烟庄村,探访沂蒙六姐妹及其子女工作、创业、生活情况。在“沂蒙六姐妹”之一的伊淑英老人家,得知伊淑英老人春节前得了脑血栓,现在说话仍不通畅时,史敏立即停止了采访,掏出一千元钱放到伊淑英老人手中,嘱咐让老人好好休息。“保护当事人的健康比采访问话本身更加重要”,史敏的举动让周围的年轻记者深受教育,他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教育大家胸怀更多的人文情怀,真正写出发自肺腑、有感染力的作品。

“沂濛春早”走基层采访活动结束后,报道组成员普遍感到,“与基层、与群众、与实践的距离更近了”,“新闻作品更实、更深、更动人了”,“心离群众有多近,作品离群众就有多近”。作为主流媒体从业人员,只有把群众作为报道的主体,自觉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充分反映群众的呼声,体现群众的意愿,满足群众的需求,报道作品才有生命力;主流媒体只有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才能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经过实地采访、深入群众,史敏带领“沂蒙春早”走基层报道组播发了一组颇有影响力报道,让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其中《基层中国:“绿色”引领八百里沂蒙跨越发展》在《新闻和报纸摘要》头条播出,反响热烈;以录音报道《“金银花”如何变金银》、《我说我的幸福:特色农业,让土地生金》等报道深入浅出,给人启发;在《新闻纵横》推出的暗访体验式报道《“一元公寓”探访记》,记者以农民工身份暗访德政工程,尝试用舆论监督的手法做“活”正面报道,别开生面;在《央广新闻》中,报道组多组现场连线,把全国听众带入调查采访现场,和听众共同探寻解决发展难题的最新答案。其中《油价上升,看物流业如何走出寒冬?——记者实地探访江北最大小商品基地临沂》、《如何走出“菜贱伤民”怪圈?——平邑金银花产业发展的启示》、《50元一斤的韭菜如何种出来的?——“绿色”“有机”盘活沂濛养殖业》、《农村供销社的前世今生——莒南供销社如何华丽转身?》、《走进沂蒙山区,探访沂蒙六姐妹今昔》等报道深受听众和业内专家好评。

“沂蒙春早”走基层报道组同时编发数篇网络新闻,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此次革命老区行,并形成联动效应,扩大了传播效果。(中央电台“走转改”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