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三种培养模式评析 强调业务技能教学为中心的指向,还需要和高等院校较之新闻媒体的相对优势结合—如多学科的学术积累、通识教育的基础等。很多同学经过媒体实习或参加工作后表示,技能学习的最有效办法是切身实践,在课堂学习中为之投入大比重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入不敷出”。据调研和评估,国际传播后备人才的在校学习,投入在业务课程上的学习时间约占总学习时间的70%。因此他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利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广泛而深入地进入其他十分重要的知识领域,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否则对其将来在国际传播工作上的长远发展和开拓创新带来或隐或显的影响和制约。 在当前国际传播教育领域,依托新闻院系的培养机制现有三种模式。影响最广泛的是以实务训练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此之外,还有另外两种模式:一种强调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培训提升,使新闻专业的学生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广博知识,娴熟掌握一种或几种成熟的科学分析方法,为就业后深入而专业的新闻报道奠定根基。 另一种以职业伦理和批判思维为核心,特别强调提升新闻专业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正义感,使其更自觉和主动地运用新闻手段投入建设良性社会秩序的事业。这后两种培养路径所着眼培养的素质能力,同样能给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很重要的启发,也没有脱离当前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学科建制,并且还容易与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之外的教育资源深度结合,在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中既十分必要,又具有可行性。在当前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方案中,如何发挥这三种路径各自的优势,做一个全方位的整合,才是应该思考的务实有效的改进。 从细节上看,还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人才培养指标,对每一个年轻人都进行有效的衡量,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这种指标既要落实顶层设计,形成素质拓展、能力提升的可持续机制,又要引进分析机制。对于每一位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在学院教育阶段,都可以从知识根基、性格志趣、技能水平等综合指标入手全程跟踪评判和考核,也需要从这些综合指标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将实务技能学习、科学知识学习、人文精神培育融为一炉,把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专业技能培养、科学文化教育、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多个层次连贯结合,把个性化和综合化统一起来,防止单打一。(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来源: 《中国记者》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