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三项学习教育园地 > 正文

邵全海:哪里群众有困难,他往那里去

2012-02-28 15:12:24  来源: 中国记协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一年有300多天在一线采访,每张照片与专题报道均是反映最基层的农民和社区居民,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把党报的可亲形象带进寻常百姓家,并且通过互动与联动,为他们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这就是浙江日报摄影记者邵全海,他扎实行进在“走转改”的路上。

去年以来,在浙报集团图片中心领导支持下,邵全海 “高频率”地走基层,上高山、下海岛,到厂矿、农村、钻工棚、窑洞,平均每月下基层20天以上,脚步踏遍了全省各地,被大家称为图片中心的“拼命三郎”。

自图片中心开辟帮困专栏“请让我来帮助你”后,邵全海积极参与采访与报道,其中他报道的《无钱治病,回家等死?》等10多篇专题报道,在浙江日报刊登后均被全国各大网站转载,引起强烈反响。最后,在他帮助下解决了群众的困难。他还不厌其烦地联系和记录下200多个爱心人士的电话,接到和回复电话、短信500多人次,促成爱心捐款95.7万元,帮助38名上学难、看病难、生活难的普通群众排忧解难;同时,他还帮助农民卖掉了30万公斤的生姜、1万多公斤的菊花,并且为无钱看病的2个重病人解决了住院和看病费用,还带上礼物与现金,专程到广州看望接受干细胞移植而缺钱的台州小陆陆。经过他的报道,小陆陆无钱看病的困境得到了解决。

帮助23名困难学生走进大学校园

去年8月初,邵全海乘车4个多小时赶赴开化县霞田村采访。他得知,该村汪志君在高考中考出理科623分的好成绩,被北京交通大学录取,但接到通知书后,因家里交不出学费,只好放弃学业。经深入采访,他以《沉重的录取通知书》为题,在浙江日报上刊发,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爱心人士纷纷来电,要帮助解决汪志君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接着,他又在浙报上发表连续报道,并且举一反三,公布了另外18名与小汪类似境遇的贫困学生名单,供大家认捐资助。最后,这18名贫困生成功对接,有的还把剩下的援助机会,让给尚未结对的学生。随后,他还帮忙兰溪3名贫困学生与萧山1名贫困学生,得到爱心人的资助。

至此,该报道引出的爱心援助连续报道,受资助或结对贫困生多达23人,全部开心地走进大学。

爱心接力为摔伤农民筹措手术费

去年9月1日晚9时30分,江山市塘岭一村农民祝兴富骑车不慎从山坡上摔进沟里,流血如注,昏死过去。后经医生检查发现,祝兴富颈脊髓损伤严重,颈上两根骨头错位压迫着神经,如不及时手术,将会造成瘫痪。然而,手术需要的5万多元费用,贫困的他根本拿不出来。因无钱做手术,停药半月多的祝兴富在村民的帮助下,无奈地回到了破瓦房等死。

获知这一危急情况,邵全海从杭州急赶江山,深入祝兴富家进行采访。很快,他在《今日早报》专栏《早报的眼睛》刊登了题为《没钱看病,回家等死?》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报道后,向祝兴富的账户汇进的爱心款有3万余元,但离送医院动手术所需5万多元还有差距。为此,他买上云南白药、跌打药与食品等,再次赶赴祝家,看望处于伤痛中的祝兴富,深夜服侍孤独的病人。之后,他又做了两次后续报道,终于促成43位爱心人士参与的捐款救援行动。5万多元的手术费用凑齐了,祝兴富终于住进医院。

解姜农、菊农之困,将走基层当作事业来做

去年11月7日,邵全海接到江山市上余镇村干部的求助电话,说今年生姜大丰收,但价格不及去年一半,许多生姜堆在路上,无人问津,希望记者在社会上呼吁一下,让更多的商家、企业和爱心人士,来解姜农的燃眉之急。

赶赴上余镇,他在山间夜路上,随处见到一袋袋生姜堆在路旁。据了解,塘岭一村种植生姜就达200多亩,总产量超过30万公斤。当天晚上,他进行紧张的采访和拍摄。《“姜你军”,别“将”痛姜农心》在《今日早报》上重点推出后,在社会关注下,农民的30万公斤生姜有了出路。此后,他获悉桐乡菊农同样有杭白菊销售困难的问题,又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们解决困难。

去年11月1日,邵全海从杭州赶到广州,探望正接受干细胞移植的小陆陆和看护她的台州养母罗雪华。为救治重病养女,罗雪华卖房、借债。罗雪华说,10年了,花在小陆陆身上的钱,加起来已有200万元,除了社会捐助的50多万元外,另外的140多万元,都是自己卖房、借债的,目前,还欠着亲友30多万元。邵记者除了向罗雪华送上礼物与现金外,还拍摄《超越血缘的母爱》在《钱江晚报》《镜像》版刊出。这篇报道,使邵记者的手机从早到晚响个不停,连吃饭、走路、赶车、深夜睡觉都常常接到爱心人士的来电。终于,小陆陆无钱看病的困境,基本得到了解决。

在“走转改”活动中,邵全海还做过许多的基层民生报道,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与鼓励。如《救救“管中人”》、《白血病女孩想回到课堂》、《打工挣学费》、《贫寒四胞胎,16年爱相伴》、《最美姑娘叶宵雯》、《关注农村低保户》、《十年“垃圾劫”》、《欧江采砂可以休》、《与魔共舞——艾滋病房的天使》、《家有三位重病号》等,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帮助解决了群众的困难。作为一名连续十几年战斗在第一线的摄影记者,邵全海一直把走基层、助民生,当作走在大路上的事业来做。他说,只要能掏心贴着百姓,把党和社会的温暖送到需要得到帮助的困难人群,就非常值得。

邵全海简介:中共党员,浙江大学在读研究生,浙江日报报集团图片中心主任记者。多次在省新闻奖比赛中获奖,摄影作品《决不停步》、《印度小伙在绍兴当干部》获中国摄影奖年赛银奖,《跨国调查》、《王选的脸》获中国摄影奖年赛铜奖。 (浙江省三教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