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佳作赏析 > 正文

批评如何变得有效

2012-02-28 17:19:35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借用毛泽东的一句话,现在的评论家都迫切需要‘改造我们的学习’。”2月15日下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福民在“2011年文学创作及2012年展望高峰论坛”上如是说。论坛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芒种》杂志社承办。

陈福民认为,当前评论家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对世界和生活的认知,重新打量文学面临的困境,从而实现表达的有效性。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观察报章上对2011年的文学盘点,发现批评家们数来数去还是围绕着几本重要文学期刊的“那点事、那几个人”。他认为,文学期刊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界定和限制了批评家看文学的眼光,优秀的批评家应该具备更宽阔的视野。

“至今我还没有读到一篇关于网络文学文本的研究文章。”网络文学研究的现状让陈福民感到惊讶。

他认为,文学批评家还习惯于用传统的文学眼光来看待网络文学,而没有深入了解网络文学创作运行的规则,只是满足于从外围观察,这样无异于隔鞋搔痒,这样的研究算不上及格。

在他看来,批评家凭借既定的知识和观念来处理新的文学表达,其结果往往是无效的,“就像大学的一位老师,还拿着20年前的教案进行教学,学生肯定会抱怨他没有提供新的东西”。

《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表示,当前的文艺批评不能令人满意,重要原因在于很多评论受种种因素的束缚和影响,一味说好,只见表扬不见批评,缺少坦率交流、真诚对话的起码态度。“文艺表扬家”甚至成了一个为人熟知的讽刺性称呼。

他特别提及,这并不是要提倡乘一时之兴,对文学艺术作品发表全面否定的评论。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吴义勤也表示,部分媒体和读者对批评家讲真话的要求存在误区,简单地认为批评就等同于否定,否定就是讲真话,这种把讲真话极端化的倾向值得警惕。 (王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