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如今许多报纸,精力多花在经济或娱乐版方面,文化气息似显淡薄。报纸的副刊,有的改版转向,有的一周才出版一两次,而且内容贫乏。副刊本来最能体现一张报纸的文化情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不少有影响的报纸多因副刊出色而扬名。即便现在平面报纸受到网络的冲击,但像《文汇报》的“笔会”、《新民晚报》的“夜光杯”等副刊,依然受到许多读者欢迎。可惜的是,这种认识与传统,在现今不少报人当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笔者爱看副刊,觉得《深圳商报》的副刊“文化广场”,坚持打文化牌,在弘扬文化和促进文化建设上很舍得下工夫。“文化广场”有30多个栏目,每日文化版面达8个之多。它虽是地方报纸,但其并没有把视野局限在深圳本地,而是投向了更宽广的范围。举凡全国乃至世界性的重大文化活动,如最新影视、书刊、文化产品上市,著名文化人的创作动向,乃至文坛艺坛的争议话题等,在“文化广场”上多能及时看到。 人们常以为深圳经济发达,对文化恐怕不大重视,“文化广场”可谓帮助人们澄清了部分人视深圳为“文化沙漠”的误解。“文化广场”作为报纸副刊,在服务城市的同时,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方面也发挥出积极作用。 时下有些办报人视副刊为“鸡肋”,仿佛文化新闻没人爱看。《深圳商报》的“文化广场”以自身实践做出了否定回答。期盼有更多的报纸,都能展现出更丰彩的文化情怀。李景端(译林出版社原社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