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佳作赏析 > 正文

记者如何从基层攫取新闻富矿

2012-02-20 16:01:32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报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在老题材中发掘新元素

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和弦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抓取事物的特点,选取独特的角度有助于新闻报道出“新”。

在岱山采访期间,记者了解到日本企业常石集团(舟山分公司)是一家在舟山本地知名的造船企业,过去尽管各类新闻媒体的关注度极高,但对这家企业如何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他们有一套怎样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却知之甚少。

在金融危机中,这家企业始终处于良性的运行状态,而且保持了舟山同行业中最好的企业利润率。常石常赢的“秘籍”在哪?随后,记者在常石所在的秀山岛走访中了解到,这家企业的成功之道除了有别于舟山众多船企订单式服务外,还在于他们独到的管理经验。于是,我们在采访中主动向企业管理层提出要求了解他们的管理经验,并决定从一块钢板的高利用率写起。报道中写到舟山常石集团的船用钢材每一块钢板裁切都是有相关软件配套的,通过一种名为“等离子切割机”的机器会给每块钢板电脑绘图、自动切割,几乎少有浪费。在常石看来,节俭也是生产力,并且要在管理上不折不扣地执行。以此为切入点报道常石集团的管理经验。

我们说,没有报道完的新闻,只有没有找到的角度。找准切入点,实现新闻报道的新视角是记者的永恒话题。宏观求深、微观求活。宏观求深就是从宏大背景中立体式表现重大主题;微观求活就是抓住被别人忽略的细节。

同一题材报道竞争归根到底是报道角度选取的问题。老题材新视角,这样的角度切入既避开了炒老米饭,又真实地展现了在舟山海洋经济建设大潮中岛民的生存状态的变化,亲切可读。

在平常生活中挖掘人文素材

在基层采访活动中,不是每个稿件都有宏大的题材。一些看似平常的海岛群众的生活状态,但其中却往往蕴藏着很深的人文素材,其对舟山建设海洋文化名城都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采访组在一个海岛采访中了解到,这个曾经繁华的小渔村由于过度捕捞,渔业资源已经衰竭,渔民都已转业。年轻人走后,山上渐渐缺了人气,如今只剩下10多户有人居住,但历经岁月洗礼的房子依然存在。通过采访,记者组用散文式笔调实录了小岙渔村的所见所闻,然后突发异想:提出能否让这里建成天然的渔村博物馆?图文并茂一整版的《游离在失落与坚守之间》文章刊出后受到了读者的高度关注,我们也因此接到了不少读者打来的电话,认为记者能从这种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挖掘出海洋人文素材,本身就是对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贡献。

蓝色崛起群岛行给我的体会是:作为记者,在凭借自己的新闻敏感,抓到了一件新闻事实之后,必须慎重地选择一个报道角度,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入点进行写作,力求把新闻写深、写活。选好报道角度,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纸上就能苦思冥想出来的,只能靠在采访上下工夫,要抓到客观事物的核心问题,同时要关注其现实的借鉴意义,给海洋经济决策层提供思路与做法,这样才能使所写的报道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宣传效应。记者也只有走进基层,才能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提炼报道主题、挖掘报道素材、丰富报道内涵,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价值的新闻不会无缘无故跑到桌上来,深入基层是记者获取真正有新鲜感新闻的唯一渠道。(郑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