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人 > 正文

自行车是他“新闻发现”的工具--记丹东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刘彤

2012-02-15 16:26:46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社区大姐的“一条腿儿”

跑宽甸虽然艰苦,但刘彤乐在其中。2003年,丹东电台有传言要提拔他,于是他写了一封致台长的信,表明他“不进城不当官”的态度。到2007年,在民生新闻兴起之后电台开设了“民生早报”栏目,刘彤被调入这档新栏目。

当时在江苏卫视“南京零距离”的带动下,电视民生栏目逐渐火起来,但电台的探索相对滞后,所以“民生早报”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下子从农村到社区,刚转型时我也有压力,不知道节目怎么做。”刘彤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挺幽默,“我们孙台长给我定了个位‘刘彤走社区’,一下子把我踹下去了。”不到一个月,他那些和基层老百姓打交道的优势显现,节目很快步入正轨。

无需讳言,最初的节目还是琐碎的,视野也比较狭窄,因为老跑某某社区下水道堵了如何帮忙疏通的话题,一度同事们开玩笑叫他“下水道记者”。恰逢丹东这几年经济社会大发展,变动中难免浮现出老百姓不理解的问题。逐渐地,刘彤给自己找到了更清晰的方向:老百姓的难心事、那些难解的结以及来自普通百姓的感人故事等,报道题材大大拓展了。

马路市场问题,群众意见较大。但一方面,下岗职工确实需要这块地方,一方面确实扰民。刘彤将这两方面的难题,实事求是地摆出来,并且通过发放调查表的方式,征求民意。这么做的效果是,引起了市综合执法局局长的关注,他们通过“民生早报”节目公开征求群众意见:是一棍子打死还是应该给自食其力的下岗及困难群众一块儿“自留地”。最终方案是,在综合执法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尽量不占交通,划定收市时间表。如今,仅在一些不影响大交通的地段开设了马路市场,并规范了管理,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其实,群众的难心事不是洪水猛兽,你给他话语权,并把握得当,就不会给政府添乱。”刘彤说。在操作中,他非常注意分寸。有时,可能老百姓遇到问题找了职能部门多次一直无果,而电话打给刘彤报料问题便解决了,老百姓就会有种职能部门不作为的错觉。刘彤总是耐心解释:“我们新闻记者是没有多大权力的。你反映的这个问题恰恰是政府解决的,我们只是起个搭桥作用。我们把情况反映上去,职能部门都在积极回应。”

针对当下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民生早报”连续报道了14篇,一些学校不配合,特别是好学校的领导。但刘彤和同事们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了解、调查,既摆出了好坏不均的现状,又给家长推荐了丹东八中、二十一中、丹东九中等“平民”学校的典型。事实证明,中考的结果也表明,这些学校其实真的很优秀。该系列报道虽然更多的是对教育问题的鼓与呼,但全面的调查采访还是得到市教育局的认可,他们在教育网上全文转发了这十四篇报道。“我的体会是,热点不可怕,只要你抓得准,只要你肯下功夫,不是打电话、要材料,而是扎实调研。”刘彤说,“我这个调查采访历时三个月,跑了将近20所学校,有远的有近的,有好的有差的。采访了区、市教育部门、数十名老师、家长和学者。”

在丹东新闻界,刘彤是最早尝试体验式采访的记者。秋菜上市,和农民一同卖白菜;大年初一,零点的钟声还未敲响,便在漫天的礼花中跟环卫工人一道扫大街;三伏天,跟搬家工人一起爬楼搬运重物;跟社区保洁员一道起早冒着大雨清掏楼道口的生活垃圾;太阳底下,跟下岗职工一起坐在马路边“靠活”;建筑工地上,与农民工一起推车、抻钢筋……他一直关注着最基层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努力靠自己的话筒让他们的辛劳获得更多尊重,让他们的工作环境变得更好些。三伏天,他换上一双布底鞋,穿了一件长袖衫,跟城肥站工人一起掏粪挑粪一整天。晚上回家一进门,老婆大惊失色,捂着鼻子说:“哎呀妈呀,你想死啊你呀。”但刘彤很有成就感,因为这次体验报道播出后,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今年,在城区彻底消灭旱厕已被列入政府为百姓办的十五件实事之一。“你说我这粪挑的,多带劲。”刘彤说。

现在,已是丹东“名人”的刘彤其实只是很多社区阿姨的“一条腿儿”。得知记者采访消息,华夏村社区的于凤兰大娘特意更改了自己针灸的时间。“他是俺的一条腿”于大娘笑呵呵地说,“有事儿就找他,有一次5点钟就打电话。但是也挺心疼他的,所以现在小事就不叫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