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人 > 正文

对话央视综合频道“看见”栏目主持人柴静

2012-02-14 15:44:24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我想要的是生命的不断完善

你19岁时在湖南主持夜间电台节目“夜色温柔”,那个节目很成功,当时怎么会舍下一切来北京从头开始呢?

柴静:因为成名本来就不是我的追求。我看了大学时候的日记,中间写过一句,罗斯福总统说过一句话:“你想要什么,只要你能大声说出来,你就能够得到它。”然后我就问自己,我想要什么呢。那时候我还没做“夜色温柔”,我说好多同学想当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我说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生命的不断完善。其实,离开长沙来北京,也是这个动力,其他东西都是浮云。

那从主持人到记者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转变过程吗?

柴静:做“24小时”的时候,我提过一个概念,主播不是主要播音员的意思,主播是坐在主播台上的记者。

坐在主播台上,不是因为我要重复一天的信息,而是要问此时此刻这个世界到底在发生什么,我要拿到的必须是我未知的东西。以前都是连线前方记者,而我要求在主播台上发问。

第一天报道的是上海钓鱼案,在节目开始前半小时我还在给上海市委宣传部打电话,那时候当事人还不能出来接受访问。我跟宣传部的人说,你必须告诉我你能告诉我的最新消息,任何消息都可以。然后我迅速写成稿子,说这是我五分钟之前知道的消息。为了完成这个采访,我没有时间再去备稿,也不看提词器,我不知道提词器应该怎么用。

有一期我的搭档邱启明感冒,咳嗽得很厉害,我发现他咳得不行了,就直接把他的稿子拿过来对观众说:“让启明咳会儿吧,我来替他播。”外面导播也不知道,大家手忙脚乱地把镜头切过来。事后有同事问我,你连稿子是什么内容都不知道就敢播。我说观众是理解我的,他知道你刚刚拿过稿子来,不会要求你像水银泻地一样流利,就算不记得了,看一眼,待一会儿再说,观众都能理解。对于观众,你别害怕他,也别讨好他。

做直播的感觉其实挺过瘾的,直播比录播更能建立跟观众的关系。我现在做“看见”,更多地是建立跟访问者的关系,但是做直播的时候是完完全全跟观众同在,你能感觉到他。

从调查性报道到人物访谈,这两种报道形式之间有没有共通之处?

柴静:有。对我来说任何形式的报道都是认识真实的途径。有时候我们做人物报道也像调查性报道一样,是有问号然后不断打开的过程。所谓调查就是不断遇到障碍,不断突破的过程,调查性报道不一定是针对公权力,针对腐败,人物报道也是调查性报道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