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人 > 正文

对话央视综合频道“看见”栏目主持人柴静

2012-02-14 15:44:24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在做同题报道时会参考其他媒体的报道吗?会不会有“炒冷饭”的感觉,比较难以突破,或者难以找到新的切入点?

柴静:每个同行关于同一人物的报道我都会看,里面只要有一点小小的生活滋味,我就会提炼出来,这很有价值。

刻意求新是记者的一个障碍,千万别在做一个报道之前,尤其是在已经被做过一万遍的人物上要求与众不同,这个想法很危险。我们要做的恰恰是寻常,而不是猎奇。我们做阿里木和汪美红,实际上最后的不同正是因为特别寻常。可能之前的报道把汪美红拔高了,用她女儿的话是“神化”了,而我们恰恰是把这个概念去掉之后,把她放到寻常情理中来揣摩。我们做阿里木跟妻子之间的爱情,他想扮演大男子主义,把老婆得罪以后又想哄,特美好,特真实。

我很赞同托尔斯泰的话,你不要试图去美化人物,但是要深化,深化就是现实摆在面前,你不要做任何粉饰,但你可以对现实进行逐个层面地不断解剖和深入,只有深入才能有丰富的抵达。

如果遇到不善言辞或者不愿意开口的采访对象,你怎么去引导他开口?

柴静:不善言辞就是一个状态,不善言辞的人要通过他的动作、他的声音去辨识。在汪美红那期节目中,正因为她的不善言辞和不动声色,她那一点细微得几乎听不见的叹息才显得那么令人触动。成熟的人应该有成熟的表达,我不希望汪美红觉得媒体在渲染她,但也不要刻意去抹掉一些东西,就是如她所愿,以她的本来面目去呈现。

你认为人物报道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柴静:自己的局限就是节目的局限,尤其是记者作为第一责任人,大部分工作要靠采访来完成。当然完成不好片子也能成立,可以用各种方法去弥补,但是你的内心知道不足,就像揉面一样,你没有把那个人的心真的揉出劲道来。

我看电视时不会觉得那个是我,就觉得这是个记者在采访。看药家鑫那期节目时我忘了那是我,我甚至觉得这个片子好新鲜,就好像我从来没有采访过,第一次去感受这段人生,我看的时候也掉眼泪了,所以我知道药家鑫那期节目是做得不错的。但看李阳那期节目的时候我就没有忘记那是我,我会觉得有点紧张,那么这个节目一定有问题。

节目中你与李阳有点对抗的对话,其实也是一个看点,是对人物真实状态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