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期刊 > 正文

新闻业还能造梦吗?

2012-02-08 17:24:43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户口真的那么重要吗?

回想自己的求职选择,其实户口、薪酬都不是首要因素——想要户口的话,《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都可以给你,甚至任何一家行业报都可以,可我压根就没有向它们投过简历;想要高收入高福利的话,去找国企吧,可我也没有考虑过。

其实,对于青年人来说,择业时一定有超越物质利益、超越计算所谓“性价比”的追求,那就是自我实现——能否通过一份工作,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

十年、二十年前,中国新闻业对于青年人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自我实现平台。当一群群指点江山的少年走出校园,踏入媒体,无数激动人心的可能性就此展开。

那些传奇般的故事至今仍在心怀新闻梦的青年人当中流传——1992年从北大中文系毕业的沈灏,短短数年内就成长为《南方周末》编委,并在1999年初写出了经典的篇章《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在塑造了一个“文人办报”式的梦想之后,2000年,他又成为《21世纪经济报道》创始人,实现了令人艳羡的财富梦想。

2000年从北大微电子系毕业的许知远,在读书时就已经初露锋芒,毕业后很快成为《经济观察报》主笔,塑造了一张报纸的风格,之后又成为知名的作家,行走中外,自由写作,拥有无数忠实拥趸。

类似的故事还有太多太多,在中国新闻业的黄金年代,造梦的传奇屡见不鲜。

今天,中国的新闻业比十年前当然要发达得多、专业得多,但是还能见到沈灏、许知远这样的故事吗?就我的观察,很难,很难。倘若沈、许等人都晚生十年,他们或许就不会取得如今天般的巨大成功。

我想,这其实是一些优秀青年人不再青睐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一份工作仅仅能给你养家糊口的能力,却无法支撑起你更大的野心,更高远的梦想,无法为你的自我实现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支持,有多少人还愿意倾心投身其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