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策划力 > 正文

特区对外报道新路径

2012-02-08 17:15:53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吕秋平

1979 年,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建立经济特区的主张,深圳、厦门、珠海、汕头四个特区城市随即崛起,成为中国30 多年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先锋军。

一个“特”字,既赋予了这几个城市各方面政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它们在中国对外报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笔者近期赴厦门参与特区成立30 周年报道,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经济特区的功能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发生变化,而特区的对外报道也在随之发生改变。

昔日特区——开放的窗口

1979 年特区的建立给在贫穷中挣扎的本地居民带来新希望,也有更多的外地人和创业者从各地涌入,利用大批引进的外资,为特区发展注入动力。邓小平曾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正是特区的“窗口”作用,让世界了解中国,也让中国走向世界。

对于特区,国家赋予深圳等城市引进项目审批权、外贸出口权、外汇管理权及许多其他经济管理权限,并且在包括税收、外汇管理、人员出入境等方面给予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外资来实现发展经济的目的。我们熟知的外资企业,如沃尔玛、麦当劳等,都是以特区为窗口开辟了中国大陆市场。这种情况下,对外报道成为了连接世界和中国特区的纽带,让世界通过我们的报道了解中国的特区发生了什么,有哪些吸引他们的地方。

以厦门特区为例,自邓小平南巡视察后的十年间,即从1992年至2001 年,新华社有关厦门特区的报道达2500 余篇,而与外资、贸易、金融等经济状况和政策相关的报道占据近九成。这些报道有力地传递了特区优惠政策的种种细节,记录了特区逐步发展的历程,吸引了无数外资和外企进驻特区。

此外,特区的示范作用也在后期的报道中有所涉及,“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 等战略目标,不仅勾画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经济区,再到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也向外界传递了强有力的信号:中国市场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