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刘石平 典型人物的报道因议题设置的需要,往往被任意拔高,落入“高大全”的窠臼,不仅无法打动群众,甚至会引起群众的反感和非议。克服典型人物宣传报道中的片面化、绝对化、脸谱化,需要我们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以服务群众为落脚点,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确保全面真实地呈现典型人物,入情合理地升华,使宣传报道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真正为群众所接受。 通过对“最美爷爷”占祖亿的宣传报道实践,我感到,典型人物宣传报道要体现“四平”要求,即平实、平视、平等、平易,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新闻实践中的积极探索。 以平实视角作为报道落脚点 在组织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时,一开始就要避免凭主观想象和设置,人为地拔高典型,使典型人物宣传报道成为一种概念、模式和千人一面的脸谱。其实,再伟大再典型的人物也来自于群众,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因此,做典型人物报道,首先应该坚持平实的视角,让典型人物“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普通群众所能接受的心理和认知,从契合普通群众的观念和需求来组织报道,采写挖掘。 以“最美爷爷”占祖亿的宣传报道为例。2011年7月31日傍晚,衢州市常山县天马发电站大坝下游河滩,12岁儿童洪志杰在玩水过程中不慎溺水,素不相识的65岁老人占祖亿跳入湍急且逆流的河水中展开施救,在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小杰托上渔船后,老人最终因体力不支被水卷走,不幸溺亡。一个淳朴的老农,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用那奋力的一托,换回了另一条素不相识的年轻生命。这是一种非常崇高的舍身为人的品质,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更是需要大力弘扬的一种核心价值观。这样的典型人物肯定是群众认同的,是绝大多数群众能接受的榜样。但是在做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时,我们选取的视角要尽量平实,把握好人民群众普遍的价值观和道德心理,而不能不符合人物身份特点随意拔高、升华。因此,宣传报道落脚点不是放在一个多么崇高伟大的舍身为人的英雄角度,而是“一个一辈子做好事的老农民”——一个善良、慈祥、淳朴、热心的老农民形象。这不仅符合占祖亿本身的人物身份、特点以及他的生活轨迹,而且读来也更加亲切熟悉,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感动。 在为期两个多月的宣传报道中,“一个一辈子做好事的老农民”成为一条报道主线,贯穿于所有的新闻报道中。在衢州日报8月8日发表的《真爱不灭——追记浙江常山舍生取义的老农民占祖亿》长篇通讯和衢州电视台8月13日播出的《一江水长大爱无疆——追思平凡老人占祖亿》访谈节目中,还原了占祖亿作为这样一个普通老农民的真实生活,比如“他爱叫老伴为‘林妹妹’,与两个儿子称兄道弟喝小酒”、“他和好朋友相约,一起步行去县城坐茶馆、听新闻、聊家常,安享晚年”、“好水性的占祖亿好几次下水救村民,却从没跟家人说过”等等。这些报道视角平实,紧贴群众,挖掘采集的素材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接了地气,自然就真实感人,有了能打动人的力量。 在选取平实视角的过程中,还有一点非常关键,那就是要凸显、回答典型人物的宣传价值。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各种利益交织,人们在追求物化的过程中内心渴望的其实是精神的信仰、道德的回归。“最美爷爷”是一个普通的老农民,然而在生死关头,他为什么能做出这样一种非常崇高、无私的选择?这是因为他的心中有着向善的力量,保留着一种非常淳朴本真的价值观。这种品质不仅是公众普遍认可的精神和美德,与社会普遍的价值判断标准相一致,与大众的精神追求相吻合,而且也符合一个民族期望将共同的传统美德在现实社会、一代新人中得到延续的心理,是普通人所向往、所期盼看到的。也正是因为把握了这一点,为期两个多月的宣传报道不仅没有引起群众的逆反心理,而且引发了更多思考,形成了强烈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