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黄曙林
记者是时代的瞭望者,摄影记者就更是时代最前线的瞭望者和记录者。近日稍得空闲,翻阅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所拍的摄影作品剪贴本,细细回味,感悟到凡是好的摄影作品,皆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情感,来自于生动的细节。
《哈,瓜比我大》:反映重大主题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人民群众是我们新闻摄影的源泉。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有着拍不尽的题材,道不完的故事。1984年7月下旬的一天,我来到安徽阜阳县的一个村子采访,走进农家小院,看见门前堆放着一个个大南瓜,像一座座小山。心想,这不正是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丰收景象吗?联想起在极左路线影响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苖”,眼看南瓜快要成熟的时候,就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连根挖起。在农村长大的我,这是一段难以抺去的记忆。由是,我感悟到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我国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创作激情油然而生,我举起海鸥120相机,拍下了这幅《哈,瓜比我大》的照片。照片中天真可爱的小孩抱着一个几公斤重的大南瓜对我说:“叔叔给我拍张照片吧!”孩子那灿烂的笑容,宅院那丰收的场景,此情此景正是我所思考和所追求的理想画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新生活的写照。没过几天,这幅照片被《中国日报》以大幅版面刊登,并被《摄影世界》评为年度优秀作品。
这幅摄影作品的发表和获得的良好传播效果,使我感悟到:要拍出一幅情真画美的摄影作品,一是记者要有大众情怀,善于在观察与思考中激发灵感;二是对所报道的题材,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高扬的主旋律;三是要深入基层、贴近生活,不当“二传手”,直接抓现场。
《冒雨奋战保粮库》:生动才能感人
《冒雨奋战保粮库》是我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后又一幅比较贴近生活的作品。这幅作品的成功告诉我们,当遇到自然灾难、突发事件时,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反应敏捷,出手快,力争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抓新闻。
1984年6月12日至13日,安徽阜阳地区连降暴雨。地区的粮食储运站由于地势低洼,库内的600万公斤粮食受到严重威胁。阜阳军分区和市人武部闻讯后,立即组织指战员和阜阳制药厂、针织厂的97名青年工人(基干民兵)与该站职工一起,冒着大雨,筑土围,排积水。我当时背着两个相机,趟着漫过膝盖的洪水,赶到现场加入抗洪战斗,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奋战,粮库保住了。我在洪水中浸泡了三个多小时,浑身湿透,终于抓拍到了军民抗洪的感人场面。这幅《冒雨奋战保粮库》很快被军地多家报刊采用,还在中国图片社与《工人日报》举办的新时代主人新闻摄影比赛中荣获二等奖。中国图片社原总经理、中国摄影家协会秘书长陈勃说,《冒雨奋战保粮库》是一幅现场抓拍的佳作,因为真实、客观、自然、生动而无造作,更增添了感人的效果。
《亲人相会总有期》:时间就是新闻
作为新闻记者,抢时效是第一要义。《亲人相会总有期》就是这样的鲜活作品。
1983年,空军某航校副校长、原台湾陆军航空队少校分队长李大维驾机起义回到祖国大陆,7月18日至22日来到了家乡——安徽省阜南县会龙公社吕大园大队李老庄探亲。7月20日上午,李大维的姑妈李鸿英、姐姐李兰英,一早就从临泉县赶到李大维的叔叔李鸿藻家里。当李大维听到姐姐李兰英哭喊着“我的弟啊!”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抱住姐姐痛哭了起来。许多乡亲看到姐弟团聚的情景,都止不住流下了热泪。在场担任摄影任务的我,视线也被泪水模糊了……
当时,我和新华社安徽分社摄影记者张文礼负责此次摄影报道工作。上世纪80年代,我们用的都是胶片相机,更谈不上现代化的传输手段。我明白新闻时效的重要性,为了将《亲人相会总有期》照片尽快发到报社,我连夜冲印照片,整理文字说明,待天色一亮,就赶往邮局用特快专递发出。
《家乡警察见老乡》:讴歌新生事物
作为党报新闻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满腔热情地为新生事物聚焦,为时代讴歌。
浙江经济发达,外来劳动力达多,诸暨店口镇的外来人口就有五六万余人,绝大多数来自贵州、江西和安徽等地。他们的到来,一方面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社会管理的新问题。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诸暨市请民工输出地“家乡警察”协管外来务工人员,在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诸暨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率先作了积极的探索。2004年10月,诸暨市公安局分别从贵州省遵义公安局和江西省永丰县公安局,延聘了邓九洲等3名民警,协助店口镇派出所开展流动人口管理,有效杜绝了各类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及刑事案件发生率。得知这一信息后,我琢磨良久,决定抓取“家乡警察”与民工交流的场景来反映这一主题。
2005年6月12日上午,来自江西的“家乡警察”邓九洲正在诸暨店口镇露笑集团的一个车间里与江西鹰潭的老乡民工梁国强等交谈,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我即在现场抓拍了《家乡警察见老乡》新闻照片。照片在《浙江日报》一版发表后,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许多地方推广学习诸暨的经验。(作者单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图片新闻中心)
来源:《新闻实践》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