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黄曙林 记者是时代的瞭望者,摄影记者就更是时代最前线的瞭望者和记录者。近日稍得空闲,翻阅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所拍的摄影作品剪贴本,细细回味,感悟到凡是好的摄影作品,皆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情感,来自于生动的细节。 《哈,瓜比我大》:反映重大主题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人民群众是我们新闻摄影的源泉。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有着拍不尽的题材,道不完的故事。1984年7月下旬的一天,我来到安徽阜阳县的一个村子采访,走进农家小院,看见门前堆放着一个个大南瓜,像一座座小山。心想,这不正是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丰收景象吗?联想起在极左路线影响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苖”,眼看南瓜快要成熟的时候,就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连根挖起。在农村长大的我,这是一段难以抺去的记忆。由是,我感悟到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我国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创作激情油然而生,我举起海鸥120相机,拍下了这幅《哈,瓜比我大》的照片。照片中天真可爱的小孩抱着一个几公斤重的大南瓜对我说:“叔叔给我拍张照片吧!”孩子那灿烂的笑容,宅院那丰收的场景,此情此景正是我所思考和所追求的理想画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新生活的写照。没过几天,这幅照片被《中国日报》以大幅版面刊登,并被《摄影世界》评为年度优秀作品。 这幅摄影作品的发表和获得的良好传播效果,使我感悟到:要拍出一幅情真画美的摄影作品,一是记者要有大众情怀,善于在观察与思考中激发灵感;二是对所报道的题材,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高扬的主旋律;三是要深入基层、贴近生活,不当“二传手”,直接抓现场。 《冒雨奋战保粮库》:生动才能感人 《冒雨奋战保粮库》是我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后又一幅比较贴近生活的作品。这幅作品的成功告诉我们,当遇到自然灾难、突发事件时,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反应敏捷,出手快,力争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抓新闻。 1984年6月12日至13日,安徽阜阳地区连降暴雨。地区的粮食储运站由于地势低洼,库内的600万公斤粮食受到严重威胁。阜阳军分区和市人武部闻讯后,立即组织指战员和阜阳制药厂、针织厂的97名青年工人(基干民兵)与该站职工一起,冒着大雨,筑土围,排积水。我当时背着两个相机,趟着漫过膝盖的洪水,赶到现场加入抗洪战斗,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奋战,粮库保住了。我在洪水中浸泡了三个多小时,浑身湿透,终于抓拍到了军民抗洪的感人场面。这幅《冒雨奋战保粮库》很快被军地多家报刊采用,还在中国图片社与《工人日报》举办的新时代主人新闻摄影比赛中荣获二等奖。中国图片社原总经理、中国摄影家协会秘书长陈勃说,《冒雨奋战保粮库》是一幅现场抓拍的佳作,因为真实、客观、自然、生动而无造作,更增添了感人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