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策划力 > 正文

同质化竞争中的差异化表达

2011-12-28 17:31:00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报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多点呈现 故事化讲述

在新闻同质化竞争中,突发新闻、重大新闻的版面编排与视觉设计,已成为衡量一张报纸视觉传播力水准的重要标志。《嘉兴日报》的《纪念建党90周年·追寻1921年南湖“七一”记忆》系列报道既是媒体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又是版面编排形式的创新。“一件文物”、“一次寻访”、“一个现场”、“一场对话”,属于新闻报道层面,通过“一件文物”展开“一次寻访”,而“一个现场”、“一场对话”则是“一次寻访”的展开和深化;“一段寄语”、“一种启示”、“一组微博”,属于评论层面。这种融消息、通讯、评论、微博等多种新闻体裁于一体的报道形态和叙事方式,给读者提供了立体式的阅读快感。同时,版面文字、图片相间,长篇与短文交错,通透大气,耐读耐看。

在版面处理上,《嘉兴日报》充分考虑到资料图片与新闻图片的有机结合,对一些彩色图片进行大胆的加工、处理,整个版面呈现为灰白、褐红的基本色调,体现出历史的凝重与人性的温暖。同时,作为通版极其注重版面主打图片的恰当运用,力求做到主打图片与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以及报道内容的吻合。在《董必武: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版面上,采用1964年4月5日清明节,董老重访嘉兴南湖“一大”会址时,在南湖红船上与夫人合影的图片作为主打图片,以董老在南湖的题诗墨迹和董老进北京城后新制的礼服两幅图片作为衬托,表现了董老对嘉兴南湖的特殊情愫。在《陈潭秋:“伤痕是战士最光荣的勋章”》版面上,选择了矗立在陈潭秋故居——湖北省黄冈市远郊陈策楼村头的陈潭秋烈士铜像作为主打图片,再辅之以陈潭秋与妻子徐全直的黑白照片、陈潭秋使用过的围巾等珍贵历史图片,充分展现陈潭秋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同时,十分注重细节处理。《何叔衡:做事不辞牛负重,感情一堆烈火腾》记述了1934年9月中央红军长征前,何叔衡与林伯渠梅坑临别前的一段对话:“部队出发前夜,何叔衡把老友林伯渠请到梅坑住处,备下薄酒和花生为老友饯行。两人一夜长谈,不觉东方渐白……何叔衡送林伯渠到门外,并把一件藏青色毛衣塞给林伯渠:‘伯渠,这次大转移,行军艰苦,这毛衣送给你御寒,千万收下!’林伯渠呆呆地站着,心潮起伏、眼睛湿润。火光里,何叔衡正微微笑着:‘我不用长征,江西这地方也不会太冷……’”

这样的细节描述感人至深,充分彰显人性的力量。在报道陆续刊发过程中,时常接到读者这样的反馈:“阅读这组报道,让人觉得清新、自然,报道所提及的一个个历史人物是那样的熟悉,一个个故事细节,比教科书更形象、更生动。”

个性化表达 赢得受众关注

笔者认为,《嘉兴日报》该组系列报道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它还提出了一个新命题,即在多媒体时代,党报如何创新自己的话语方式,对重大主题报道进行个性化表达,以提升党报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众接受度。

长期以来,重大主题报道因其主题的重大、严肃,叙述角度的相对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和传播的效果。如何让主流媒体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强,这是报界同行和学术界专家学者正在探讨的问题。

笔者以为,改变传播方式是党报在网络时代获取公众注意力、争夺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在网络时代,谁有能力获得受众的注意力,谁就是最大的赢家。《嘉兴日报》这组《纪念建党90周年·追寻1921南湖“七一”记忆》系列报道无疑是一种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