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羊城晚报》记者卧底暗访广州最大美容美发连锁企业、《重庆晚报》记者卧底7天揭开保健品推销内幕、《新快报》记者卧底采访小肥羊火锅店、《新京报》记者卧底福奈特揭开水洗冒充干洗内幕……2011年,数篇卧底报道为读者揭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内幕。 作为一种具有极高危险性甚至在法律界定上都存在模糊的采访手段,暗访缘何为新闻界所依赖?除却书本上的理论指导,在实际调查报道中记者该怎样拿捏分寸、规避风险,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在第六届中国新闻奖高端研讨会上,诸多获奖作品的主创人员围绕这一话题现身说法。 有喜鹊,更需要乌鸦 “相对于中国现时的‘喜鹊’型记者而言,调查性记者是一群‘乌鸦’。但正是这些‘乌鸦’可以成为社会的‘守望者’,可以成就调查性报道,可以让人愤怒、让人清醒,‘让无力者有力,让悲伤者前行’。”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电视评论《假酒真相》的主创者——中央电视台记者潘明在研讨会上这样说道。就这一句话,道出了以揭露性题材为核心的调查性报道在社会中的作用——“社会守望”是功能更是一种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史论教研部主任杨保军在评价《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性专栏《今日出击》时说,监测环境、守望社会,必须成为新闻人的自觉,成为新闻人的职责。新闻人要既能让人们看到鲜花的美丽,又能让人们看到花瓣深处的一些腐烂,既能让人们看到绿叶的鲜嫩,又能让人们看到叶面背后的病变,这样才能凸显新闻人的独特贡献。 因此,在身处改革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各种社会问题凸显的当前中国,尽管暗访的合法性存在法律争议、尽管记者会不时地站在风口浪尖,但在社会需要真相之日,暗访依然会成为记者获得第一手材料来源不得不作出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