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徐子鸣 葛 颖
“护苗队”系列报道是宁波晚报近期策划推出的一组独家报道。报道聚焦于社会管理创新和文明城市建设,通过小切口凸显大主题,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组报道的策划过程,始终注重一个“动”字,即通过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社会动员作用,实行动态策划,不断推动新闻事件的发展和民生问题的解决,取得了实效。可以说,这次策划体现了新闻传播的公共参与,整合了读者、媒体、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力量,因此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选择小切口 紧扣大主题
学校周边,特别是小学和幼儿园门口,交通高峰时段车堵人挤。这种现象的形成有几个原因:一是宁波的学校,特别是小学和幼儿园门口,不少位于小街小巷,本来道路就不宽畅;二是儿童上学,多数家长以私家车接送,到校园附近后,家长不放心让孩子独自进校,势必要在校园周边临时停车再送孩子入校。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一直是交警部门、教育部门、家长和学校周边市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可以说,送孩子上学的“最后100米路”密切关系着民生。
4月中旬,宁波晚报记者得知了这样一条信息:宁波市机关第二幼儿园和海曙交警大队经过共同探讨,将试行“护苗队”志愿者服务行动。具体做法是,早上开车送孩子上幼儿园的家长不用下车,车一到园门附近,就有志愿者上来接孩子,然后将孩子安全地送入园内。志愿护送责任由家长轮流担当,园方、交警部门起引导作用。
记者即到现场观察试行“护苗队”前后交通变化情况。4月24日、25日,记者进行实地调查采访后,深切地感受到:仅仅因为园门口有了六位“护苗队”志愿者,交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在4月26独家推出了一个版面的纪实式报道。当天,即引起了相关部门和市民的关注,热线电话不断,不少市民建议推广。
第一篇报道见报后,报社领导定下调子,要周密策划,为推广“护苗队”模式进行舆论动员。当时,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校门口的交通问题是一个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适合都市类报纸展开深入报道;二是此模式出自群众的智慧,有首创性;三是其中志愿者体系的建立,发扬了互助精神,契合当前文明城市创建的大主题;四是小改变带来大变化,契合社会管理创新这个大主题。把报道做强做大,既符合新闻规律,又具有社会效益。
强调认同感 增强互动性
宁波晚报改变以往被动报道的模式,主动走上前台,与海曙交警大队、区教育局、各幼儿园、小学进行沟通,对整个海曙区的校门口高峰期交通现状进行了地毯式调查,在不到一周时间里,迅速将“护苗队”模式推广到5所幼儿园。《家长希望“护苗队”遍地开花》《“护苗队太给力了” 机关二幼护苗队志愿服务在海曙全面推行》《83名志愿者揽下一学期“护苗”任务》等连续报道步步推进,使得“护苗队”迅速成为舆论热点,极大地激发了相关部门和学校的热情。截至上学期末,海曙全区已经有8所幼儿园、7所小学成立并开展了“护苗队”志愿服务活动,基本覆盖了海曙中心城区范围内所有存在交通拥堵问题的幼儿园和小学。
宁波晚报趁热打铁、提升力度,着力与市教育局、市公安局、文明办等部门联系。不久,市教育局、市公安局联合发文,确定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护苗队”活动。
报社还积极刊用互动平台,吸聚读者智慧,完善“护苗队”模式。由于家长、学校以及热心读者对“护苗队”模式的认同感强,“护苗队”志愿者队伍扩大很快,到上个学期末,15所成立“护苗队”的幼儿园和小学的志愿者服务时间表,都排满了即将开始的新学年,不少幼儿园小小班、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家长也出现在了名单之中。“护苗队”模式显然具有延续性和生命力,展现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在发展志愿者队伍的同时,宁波晚报互动平台多方了解、积极吸收家长们的建议,与有关部门协作弥补操作上可能存在的漏洞,推出了“护苗队”具体规则。这既是一个推广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完善机制的过程。
“护苗队”是一项由交警、园校、志愿者共同参与的社会管理创新模式。为进一步做好推广,宁波晚报建议对“护苗队”进行统一着装,设计并注册“护苗队”徽标图案,确定操作守则便于复制、推广。短短15天之内,由海曙交警大队委托设计的由双手、幼苗、彩虹、阳光、爱心组成的“护苗队”徽标图案,及帽子、马甲、旗帜等整套寓意着平安的橙色“护苗队”装备设计方案出炉。新学期开学后,“护苗队”成为宁波的又一张独特的文明名片。
社会反响大 报道效果好
“护苗队”报道篇数多、篇幅大、读者参与度高,一直紧扣着两条主线,即社会管理创新和文明城市创建。这组报道产生的社会影响非常大。有关部门对这一模式进行了专题研究。宁波市交警支队支队长亲自带队考察“护苗队”志愿者服务情况,两次批示要求各交警部门学习其成功经验,有效解决校园周边的交通拥堵问题;宁波市教育局负责人提出融合其他学校管理的成功经验,将“护苗队”推广开去。目前,“护苗队”的推广活动持续进行着。
(作者:徐子鸣,宁波晚报副总编;葛颖,宁波晚报社会新闻部主任)
来源: 《新闻实践》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