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期刊 > 正文

网络背景下电视媒介的时空重置

2011-11-24 17:18:08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拓展媒介的空间深度

任何一则媒介信息都依托相应的媒介空间而存在,在二维层面上它所占据的空间都是有限的。但任何信息其实都可以视为三维存在,这第三个维度就是信息开掘的深度,在这个意义上,深度应该是无限的。整合媒介空间,通过化零为整的方式,固然可以让受众对整个频道信息产生秩序感、可掌控感,但大板块运行如果仅仅等于简单的合并同类项,节目内部不能形成有机体,也很难对受众产生持久的黏合力。因为频繁的信息中断、更替、起始,等于给了受众重新选择、离席的契机。但若是能够通过开掘信息的前因后果,阐明事情的来龙去脉,使信息与信息之间形成连绵的递进感,就能使一个较长的时间单元对受众产生吸附力。这种对因果关系或者事件进程的连续关注,就是这里所说的对空间深度的开掘。毋庸讳言,这种深度追求,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深度报道模式。

众所周知,深度报道模式起源于报纸,电视媒介诞生之后,它被视为最能体现报媒介质优势的信息传播模式(电视则被认为更适合传播“短平快”的信息)。但今天看来,与其说深度报道方式是报纸媒介的专利,不如说它的产生与盛行更多地取决于现实境况。我们知道,世界大众报刊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而深度报道的大规模出现和盛行则是在一个世纪之后,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社会经济危机爆发之际。危机四伏的社会状况、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迫切需要媒体对社会状况、经济形势作出解释和判断,对受众给予理性的引导。深度报道方式正是在这种社会需求下产生的。这就是说,深度报道存在的真正土壤是特定的社会境况和受众需求。

历史往往会有惊人的相似。如前所述,网络升级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流媒介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信息的过度传播加剧了受众的认知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求大众传媒系统中最具权威性的电视媒介除了既定的娱乐功能外,不能仅仅充当信息传播的平台,必须承担起帮助受众鉴别信息、认知社会、厘清现实、释疑解惑的重任,而这正是深度报道才能实现的目标。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看到,近年来,除了电视剧和综艺娱乐节目外,深度报道已经成为电视媒体主导性的节目形态,遍布荧屏的谈话类、讲述类、调查类节目,本质上都是在对信息进行深度开掘。

媒介即讯息,但是更多时候,媒介的功能和属性取决于现实需要和媒介系统的整体状况。由于网络传播更加便捷、随意和个人化,促使原本的伴随式媒介电视,变成了受众有目的、有指向、理性化使用的对象。这种理性化的使用心理,也要求电视媒介改变原来的无深度状态,使平面的电视时空得到深度拓展。(本文为北京市“学科与研究生教育——新闻学专业教师成长软环境建设”项目资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41)

注 释:

①彭兰:《媒介融合的“合”与“分”》,《新闻与写作》,2006(9)。

②卞冬磊、张红军:《媒介时间的来临:电子传播媒介的时间的想象》,《新闻学研究》,2007(90)。

(作者为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来源:《新闻爱好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