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佳作赏析 > 正文

新媒体传播范式下微博的话语困境

2011-11-14 17:40:23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微博的话语特征及困境

微博的话语特征。Ron Scollon在《Mediated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一书中谈到媒介话语使用的三个层面:一是指大众传媒话语即报纸、杂志、期刊、电视、电影话语;二是指以电脑为媒介的网络话语;三是指最为广泛意义上的公共话语和日常话语,其媒介如信件、笔记,以及更多技术媒介如电话、电脑甚至英语、汉语,或说写和符号语言传播模式。③微博客上的信息多是不成系统的,有时信息往往就是一句话。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微博的话语特征呈现的更多是文本意义上的碎片化。字数的限制使得所有的话语表达呈现出极大的观点性。传统媒介上的意见领袖通常以精英话语的表达来彰显对公共事件的引领。文本的破碎在微博上显示出的是另外的特征。微博的语言恰好就是一种“文本碎片化”的表达。即使在博客上发表的文章,信息本身也要求具有成体系的,具有传播语境下所规定的特定的“范式”。而微博如后现代的某种“打碎”一样,对于传统的语言系统有了彻底的颠覆。个人私语和自述带来了新的媒介生态下的表达快感。新浪微博2011年的“微小说”大赛实际就是满足了这种传播心态,众多网友在140字的篇幅内叙述完成一个故事,有着完整的逻辑结构,把这种微表达发挥到了极致。

与之相对应的是另一种精英话语向草根的接近。意见领袖如何引领公共事件的发展?2011年“两会”前几位著名的社会学者在微博上发起“解救流浪乞讨儿童随手拍”的行动,唤起了网友的极大热情,纷纷上传自己见到的流浪儿童的照片。“两会”上众多学者名人发起相关提案,现实中的媒体也随之跟进。在语言系统的演进中,精英话语其实对于大众话语有着根本性的引领,在浅层次上前者其实与后者有着根本性的矛盾。后现代的媒体话语本身带着众多的大众话语色彩,对于精英话语有着先天的破坏和撕裂。微博的公共事件向良性的演进势必要求精英话语努力寻求大众化的语言表达。

微博的语言困境。新媒介生态如上文所述是混糅了当下多种媒介形态的结果,这里面深层的延伸可以到社会学、自然科学的意义上。我们所探讨的微博的传播范式也是基于新媒体传播的层面之中。显而易见的是,如诺曼·费尔克拉夫所说,“话语,指的是对主题或者目标的谈论方式,包括口语、文字以及其他的表述方式。话语根源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惯,但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④所以,话语不仅是社会过程和结构的反映,同时也建构了社会过程和结构。碎片化的表达极大地消解了文本自体的严肃意义。新浪微博经常发起主题性的话题形式。比如一部电影上映,会被设定到热门话题。用户的困惑常在于进入主题时,很难看到完整的语义表述形态,还是面临众多你一言我一语的表达方式。微博事实上是缺乏把关人的,这是一种内在的议程设置。正如哈维萨克斯指出的:“有主题的谈话不是由关于话题的若干谈话构成的。当一个人表述一个话题时,除非是在相当特殊的情境下,他可能都会确信其他人将试着就其所说内容进行有主题的谈话,但是他不能肯定的是,他意图中的话题就是其他人将要谈论的话题。”⑤

这种语言表达的负功能更多的是语义的不明确带来的,以往令人信服的意见领袖与精英话语的意见效果熵值在大众话语的消解中近乎负值。甚至名人的微博也以转发更多的草根名博为乐趣。微博名为“作业本”的,一度被人认为是王朔,不管他是谁,其轻松自如的语言风格,一个个一百多字的小段子得到了无数网友的膜拜和转发。这种草根话语的传播效果更甚于精英话语的引领。

而在中国对利比亚撤侨事件中,出现了类似谣言诸如工人一时没有撤出,这种未经证实的信息在微博上经过几万次的转发传播,事实上已经形成了绝对的语境系统,以致未知事实的民众看到就会认可当下的事实。

可以看到,这种个人最自由化的语体表达带来的语义上的暴力与混乱,确实伤害了微博自身可以带来的正功能上的传播。

对微博未来话语趋势的思考

任何语言的发展研究都离不开当下的社会环境。本文引入的媒介生态环境概念试图在新媒体范式下对于微博的话语困境做简单分析。微博本身的碎片化、自语化特征必然需要传播学意义上更多功能的介入,这才能发挥出微博纷繁复杂的话语传播中真正的意义功能。

注 释:

①戴维·阿什德[美]著,邵志择译:《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②托马斯·库恩[美]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③赵慧:《思想张力中的人文寻求——新时期中国社会思潮与媒介话语范式演变》,《中华传媒网》,2006年11月17日。

④⑤诺曼·费尔克拉夫[英]著,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中译本序、第144页。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

来源: 《新闻爱好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