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王朝柱:打通历史和今天,架起思想灵魂之桥 最近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辛亥革命》、收视率高达18%的《长征》,都是出自王朝柱之手。 这位七旬老作家,着重谈了文艺作品塑造民族英雄的重要意义。他说,一个不敬畏自己民族英雄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这些英雄人物的身上不仅集纳着“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谋略,还积淀着“修身齐家”的文化底蕴。自汉代司马迁始,中国文人就有为英雄作传的传统,而且形成了人物志这一以人写史的模式。 创作中,历史与今天是如何对接的?王朝柱说:“把历史当做一个桥墩,把现实当做一个桥墩,通过作品从空中架起思想灵魂之桥,就能够把历史事件和今天的受众打通了。这次写《辛亥革命》,我真的感到道德的沉沦、信仰的缺失正在危及着中华民族的前进,所以我写了黄花岗72烈士,很多人都看哭了。” 王树增:用我的笔,使我们的民族骨头更硬一点 一身戎装的王树增,讲起了他接受一个电视台采访时不欢而散的插曲。 年轻的主持人和他谈起网上流传的黄继光的真假问题。王树增说:“孩子停下来,我和你讨论一下。我说我的理由。42年前我第一次穿上军装,有幸在黄继光所在的部队服役,每天早上排长点名时依旧喊他的名字,战士集体答:他永远活在我心中。我为了写《朝鲜战争》这本书,尽可能多地采访他的上级、下级、亲友,还有把他破碎的遗体从山上背下来的女卫生员。我说,孩子,我说完了,你说你的理由。那个主持人说,王老师别生气,我们是说着玩儿的。我说,孩子我不反对娱乐,但是什么都可以说着玩儿吗?这个底线不要突破好不好?那一瞬间,我心情很不好。”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王树增近年来致力于历史题材的非虚构写作,如《1901》、《1911》、《朝鲜战争》等。他认为,文学范畴内的优秀历史记述,不仅是一部民族繁衍的发展史;更应是一部民族生存的心灵史,可以为当代读者提供精神家园的归属感,也是对民族未来的一种憧憬,为人们注入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勇气和自信。 王树增说:“六中全会的主要精神在于建立当代中国的价值观,这至关重要。我想要用我的笔,使我们的民族骨头更硬一点,使我们的心里更踏实一点,使我们更仗义一点,使我们的日子过得更好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