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期刊 > 正文

二问:“刺儿头”记者都到哪里去了?

2011-11-03 16:50:20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李鸿建

当记者成为一种消耗青春透支健康的职业,新闻理想便深埋于心底了。

“如果他不那么敬业,不爱思考,他的工作岗位很好啊,就悠闲地做嘛,也不至于得抑郁症。”说这话的是央视前台长杨伟光,“他”指的是央视名嘴崔永元。整天消遣别人,也被别人消遣着的“小崔”,竟然就因为每周一档的《实话实说》而得了抑郁症,你由此可以掂量出一个尽心尽职的传媒人背后的压力有多大!

可以说,激烈的市场竞争,超乎想象的工作强度与压力,已让今天的传媒人苦不堪言。有杂志调查显示,记者是睡得最晚,最缺觉的一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短、频、快”,浮躁、功利,永动机式的工作模式,已使得记者的“职业寿命”越来越短(最短的如都市报记者甚至只有3年),也让记者这一行业位居十大健康透支行业的第四位。

除了工作压力,不少记者还面临着另一种压力:生存的压力。随着媒体体制的改革,许多漂泊四方的“打工记者”,进不了编制的临聘人员,他们的收入比“体制内”的少了一大截,有的甚至连“三险一金”都难以得到保障,连基本工资都没有,只能挣一分“工分”拿一份钱。即便是在编人员,如果效益不好,那收入也很一般,养家糊口,养房养车,也很是不易。因此,当大家被发稿量、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当一个个为了多挣点“计件工资”而忙得脚不着地无暇四顾之时,又还能以怎样的心情和视角去关注社会?举个简单例子吧,为揭开陈馅月饼、染色馒头、“瘦肉精”等事件的真相,央视记者可以冒着拍不到、拍到了也出不了新闻的风险,跟踪拍摄数月甚至一年有余。可作为一位每天挣着“工分”的“打工记者”,这种费时、费力难见成效的报道,你会去做吗?你会有时间去做吗?恐怕你还没拍几次,就因为出“工”出不了“货”,工作量不足而给末位淘汰掉了。

当记者成为拜金主义者,眼中除了“孔方兄”,便不会再有什么理想抱负了

广西百色某房地产公司售楼部前,曾经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假记者与狗不得入内”九个足以刺激人眼球与神经的大字。公司领导说,他们这样做是想借侮辱假记者来指桑骂槐,发泄一下对那些真的黑心记者的愤恨与不满。因为他们不止一次遇到过真记者赤裸裸的敲诈勒索,也不止一次有人扬言要找记者来搞垮他们。从北京某报记者孙某,到某报四川记者站副站长汪某,再到某报广西记者站副站长李某……一些记者彻底丧失了对职业的敬畏与职业精神的追求,拜倒在“孔方兄”面前。 当记者沦为“红包记者”、“索贿记者”,还谈什么职责与操守?

再有,近年来随着媒体间竞争的加剧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一些媒体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献媚商家,追求最大化利润成为一些媒体首要的运行目标。现在,你打开电视,哪部电视剧不是被恼人的广告截成了几段!包括直播在内,哪几个节目中间没有插播广告?所以有人调侃说,现在中国只剩下一家电视台——“广告台”了。内容为广告服务,虽然到目前为止还不曾有人公开喊出这样的口号,但事实上不少媒体就是这样做的。那些准备投放广告的大企业、大客户,总是成为媒体争抢的“衣食父母”。而一些黑心商家,则是瞄准了媒体的权威与软肋,不惜以重金引诱,让媒体充当自己产品的“吹鼓手”。一切为了广告,一切依赖广告,在商业利益面前,有的媒体方向迷失,所谓的新闻专业主义,也只能成为一种书斋式理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