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价值判断:少一点极端,多一些温暖 “事实判断”之外,如何进行“价值判断”?价值判断体现的是媒体的价值观,和舆论引导能力。 无论是“彭宇案”还是“许云鹤案”,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价值判断”几乎都是“好人不得好报”。网络上绝大部分评论都把矛头指向被扶者,并提醒扶人者要慎重、警惕。然而,笔者不这样认为,并在节目中评论说,世界上只有一个“彭宇案”,这起案件的影响是恶劣的,但它只是个案,不必刻意把它放大。我们不愿去扶人,果真是因为“彭宇案”吗?未必。之所以需要拿“彭宇案”来说事,或许是因为这起案件给了我们一个不去扶人的最好借口,此其一;其二,细心去发现,生活中助人为乐的“最美”身影其实也很多,不能将他们忽略。 就在“许云鹤案”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笔者所在的杭州发生了一件事:一名七旬老太坐着轮椅掉进西湖,正好路过此地的一位沈阳炮兵学院教授第一个跳下去救人。他和另一位同样跳水救人的年轻人一起,把老太太和轮椅抬上了岸。 跳水救人的教授叫刘孟杰,今年60岁,当时正在杭州疗养。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刘教授的一句话让人感触很深,他说:“救人是一种本能,谁都会这么做”。有了这样的例子,笔者就在节目中评论说:从“最美妈妈”吴菊萍,到愤怒发帖炮轰大人冷漠的17岁男生、再到勇救落水老太的刘孟杰,还有南京那位看见三楼有位老人掉下来了赶紧伸手去接的58岁的薛大妈,所有这些“最美”,值得好好珍藏。如果说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的发生,让人不敢做好事、怕做好事,那么这些温暖的故事再次让人相信,社会虽复杂,但人性本善。我始终相信,人皆有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在帮与不帮之间,在救与不救之时,让我们少些纠结,多些理性,救人,有时真的是一种本能。 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这是个道德问题,也可能会成为一个法律问题,它同样还是个技术问题。在完成“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之外,媒体还有必要普及常识。9月6日卫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后,又有媒体把它和“彭宇案”“许云鹤案”联系在一起。一家媒体的新闻标题是:各地屡现“彭宇案”,跌倒老人扶不扶?卫生部发指南。 其实,媒体的这个解读是错误的,有误导性。笔者在当天的节目中提出,这个技术指南出来得比较及时,也很有必要。扶还是不扶?其实也是个技术活,它需要医学常识。有些遗憾的是,多数人可能都没有接受过这种培训。在我们的教育中,这样的常识也并不多。从这个意义上讲,“会扶”或许比“敢扶”更重要。 最近,本地又有媒体报道说“药家鑫案有了嘉兴版”。这样的标题我认为不合适。世界上很少有两个案件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媒体务请不要想当然或懒惰地贴上个标签。(作者是浙江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新闻评论员) 来源: 《中国记者》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