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人 > 正文

在硝烟中见证历史——新华社战地记者素描

2011-10-20 15:51:31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洪漫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她曾在2006年至2008年任新华社驻加沙分社首席记者。在她眼里,平民的故事感受和对和平的渴望比抓人眼球的战斗场面更值得她关注。

她最难忘的采访经历之一,是看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妇女在街头手拉着手,抗议暴力呼吁和平。另一次是采访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穴居人”,他们在洞穴上建屋,过着极其简陋的生活,以防止他们的土地落到以色列定居者手里。

当冲突爆发时,洪漫还是会冲在前面。为了同时抢图片新闻,她总要背着沉重的相机和镜头爬高下低,两年任期里,她瘦了20斤。当地的阿拉伯籍记者常和她开玩笑,说她的优势就是“跑得快”。

“我平常根本不穿防弹背心,”洪漫说,“阿拉伯人本来就人高马大,我个子小还穿着那么重的防弹背心,就更加抢不过他们了。”

在她看来,新华社即使在最艰苦的冲突地区都有记者,本身就显示了新华社和中国的影响力。

“现在生活好了,中国人对世界有了更多了解的渴望,很多人,包括在我老家很偏僻的地方,都很关注外面的事情。”她说,“但仅仅从西方媒体的观点报道世界,对中国读者来说是不够的。”

在加沙,大部分外媒都是由当地雇员跑现场采访,当地记者对总在现场出现的洪漫既关注又钦佩,还送给她一个昵称——“made in China。”

李骥志对自己的身份同样感到骄傲:“我们在很长时间都是唯一在伊拉克用中文报道的媒体,是那段历史唯一的中文见证者。所以我们要对历史负责,既是记录历史,也在创造历史。”

在伊拉克,中国记者的身份甚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中国政府反对战争的立场,中国记者得以避免成为伊拉克武装分子的袭击目标。

“我们的背心后面有阿文的‘中国记者’的字样。”李骥志说,“有韩国人还想跟我们买这个背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