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期刊 > 正文

驱动报纸变革的三股力量

2011-10-19 15:47:59  来源: 人民网-传媒频道  作者:   
视频加载中...

新闻生产的新闻理论

一个事件/议题成为新闻的可能性; 与事件的重要性成正比; 与认为内容重要的受众规模成正比。

新闻生产理论的美国学者约翰·H·麦克马那斯在考察美国市场新闻业后指出,“获取最大化利润的商业目标主导着新闻生产,以至于理性运作的新闻部门必须照此行事,展开相互竞争,尽力提供成本最低、受众最广的内容组合,为广告商获取其最感兴趣的消费者,并最终保护赞助者和投资者的利益”。对于强调“政治家办报”的中国报业而言,居于市场力量之上的是政治,这是判断新闻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不过,并非所有题材都涉及政治,在非政治领域,新闻理想让位于商业现实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这也是报业市场化导致价值理性逐渐让位于工具理性的必然结果。

学者曹鹏在分析2010年全国两会报道时以“录音笔事件”为例指出,提尖锐问题的是都市类报纸的记者,首次公开报道的也是都市类报纸,而官方主流媒体对此事一直没有披露。观察国内报业市场不难发现,越是市场化程度高的报纸,进取心越是强烈,“民本”立场越是鲜明,更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市场化让报纸由“官本位”转变为“民本位”,这其实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是一致的。

公众参与:改变议程设置的社会力量

议程设置向来是新闻专业人士的“专利”,但是,伴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博客的出现,公众日渐成为报纸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和议程设置的有力推动者。

曾经轰动一时的“广州地铁3号线北延段验收作假”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10年8月30日,高级工程师钟吉章在新浪博客上发表题为《“冒死爷”爆料:通往2010广州亚运会的死亡之路》的博文,揭露广州地铁三号线北延段的工程验收报告作假。据他声称,在此之前,他曾向广州地区一家报社爆料,但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这篇令人不安的博文同样未引起媒体注意。直至同年10月9日,离广州亚运会还有一个多月,有网友在新浪微博上对它进行了推介,被《新快报》记者发现、迅速采访核实并于第二天见报,立刻引发社会舆论轰动,众多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其中包括了当初未采纳钟吉章爆料的报社。

在这一事件中,报纸经历了主动不报道和被动报道的转换,其推动力来自微博平台的公众参与。钟吉章向报社报料,互动范围仅限于两者之间。但是,当一名“加V”的博主实名发表博文时,至少在信源上具备了一定的可靠性,如果还有众多博友转发和评论,这篇博文甚至可称之为“类新闻”,其链条式的广泛传播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从而对政府部门形成舆论倒逼压力。另一方面,线索在微博上公之于众,媒体视而不见就很可能走漏新闻,而记者偷懒或隐瞒线索也越发困难。

“广州地铁验收作假”事件是不是孤例?早在2009年底,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就指出,当年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有30%是由网络率先公开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这些年来,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对“网友曝”的封杀难度越来越大,因为没有人可以绝对垄断传播渠道,议题发布的主动权有少部分掌握在网民的手中。

公众参与能够影响报纸议程设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问政”得到了政府的重视。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到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成为“中国第一网民”。随后,各省市的党政“一把手”纷纷“触网”,通过各种形式上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从而开启了官民互动的新时代。据2010年一项相关调查,超七成公众认为网络表达将成中国民主建设的新通道,近六成人认为有助于拉近政府与民众距离。

也有学者认为,网络舆论的兴起和繁荣其实只是弥补或填充了官方主流媒体的失职或功能欠缺,如果党报、政府通讯社与国家电视台都能客观地针砭时弊,“网络问政”也就不至于如此活跃。

作为党报延伸和补充的都市类报纸,应当顺应时代变化,提供更多表达、参与的机会,让公众成为报纸的主角,从而获取公众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