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采编学 > 正文

破解党报社区报道的“四老”难题

2011-10-19 17:34:38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如何破解“四老”现象,走出怪圈,使地方党报的社区报道紧扣时代,更加鲜活更具生命力?

□ 张云波

报道题材老,报道对象老,表现手法老,新闻语言老,这四个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地方党报社区报道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并远离现代读者需求,值得深入思考,亟待探索破解。

改变传统思维,拓宽报道视野

选题上可以着眼于:辖区单位的文明共建;都市村庄流动人口的管理;社区居民的交往,新型邻里关系的建立等,题材非常丰富,需要记者以新视角和多元的思考、表现。

对一些社区活动的报道,不妨换种思维,少加或不加主观色彩。对一些传统“表扬稿件”的处理,不妨改变文章切口,换种表述方式,赋予时代气息。如有些社区义工志愿行为,助老助残,做善事等等就是有益的社会实践,没必要拔高或简单地列为“好人好事”。

关注新的生活方式,拓宽报道对象

社区是多元缤纷的。报道的笔触不应该忽略流动人口、打工者、商户,低保人群、时尚人群、特殊爱好者、剩女宅男等都市生活中涌现出的新群体。2011年7月20日,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社区版刊登的《退休金租场地改编50多首民曲——“潮老头”弄爵士乐队吸引粉丝》一文,生动有趣,其乐融融,健康向上,不仅令读者产生兴趣,还很想参与其中。

在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尤其要争取80后、90后年轻读者群,在报道方式、报道内容上逐渐符合新一代的口味和阅读习惯,让社区报道多样化更富活力。避免社区报道的阅读对象最终沦落为中老年读者。

形式多样灵活,报道手法求新

不少都市报这两年纷纷开办社区Q群、短信、主持人专栏等,实施报网联动,新颖活泼,不拘一格。在这方面很多都市报的做法值得党报学习和借鉴。社区报道反映的是百姓生活,语言要生活化、口语化(包括适当的运用网络语言),力求鲜活生动、表述富于个性,追求时代特色和区域特色。

倾听读者心声,全方位反映市民诉求

报纸群众工作一直是各级党报的优良传统,以读者来信、来电、来访等形式反映新时期居民生活诉求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在这方面地市党报应该坚持并加以创新。

《人民日报》今年5月10日刊登了题为《社区活动室当摆设》《“送温暖”华而不实》《安排干部当村官》等5篇读者来信,抨击当下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令人深思,读者反响强烈。

寻找上下结合点,加强日常策划

为使社区报道更有针对性,主题更突出,地方党报应在政府关注和百姓关心的结合点上下功夫,努力探索报道的新途径和最佳效果。如《郑州日报》先后在省会有代表性的金水、二七区开展了“十大社区温馨家庭、文明家庭、学习家庭、才艺家庭争创评选”“牵手党旗下 社区献真情”“记者节 记者社区听民意”“社区消夏文化活动月”等丰富多彩的策划活动,并对获奖者奖励全年的《郑州日报》,一些活动被新华网、人民网转载;《郑州晚报》则与市长电话室联手,开展进社区巡回采访,现场解决实际问题,连续3年在管城区社区举办“邻居节”活动,独具创意,参与面广,在市民中引起非同反响。

当然,改变社区报道“四老”现象,除了在新闻上做上述种种尝试努力外,还要在大力发展社区通讯员、调整报纸发行结构上做同步努力。(作者单位:郑州日报社)

来源:《中国记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