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王丹飚(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推荐单位 |
福建日报 |
工作单位 |
福建日报 |
姓 名 |
王丹飚 |
性别 |
男 |
民 族 |
汉 |
出生年月 |
1970年7月 |
籍贯 |
晋江 |
政治面貌 |
中共党员 |
身份证号 |
|
从事新闻工作时间 |
18年 |
职 务 |
|
职 称 |
记者 |
学 历 |
本科 |
学 位 |
|
联系电话 |
|
类别
(请打勾) |
记者
( ) |
播音主持
( ) |
评论员
( ) |
编辑
(√) |
校对
( ) |
制片人
( ) |
何时何地受过何种奖 惩 |
1996年度福建日报两个文明建设积极分子;2005-2006年度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十七大宣传报道先进个人;2008年7月,获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表彰为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2007-2008年度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度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先进工作者;2010年度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十大标兵。
2006年,第十七届中国时事报道奖副刊版面一等奖、新闻版面二等奖;2009年,第十五届福建新闻奖报纸版面二等奖、报纸消息二等奖、报纸通讯三等奖、新闻摄影三等奖;2009年,第十届中南地区省级党报新闻奖二等奖、三等奖;2009年,第十七届全国省、市、区党报新闻奖二等奖;2009年,华东九报“科学发展”新闻竞赛一等奖;2010年,福建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好新闻评选一等奖、二等奖、优秀栏目奖;2010年,第十一届福建人口新闻奖一等奖;2010年,第十六届福建新闻奖报纸系列、连续和组合报道一等奖,报纸消息二等奖,报纸通讯三等奖;2010年,全国省区市党报总编辑夜班工作研讨会论文评选二等奖、版面评选三等奖 ;2010年,华东九报第29次总编辑协作会好新闻评选二等奖;2010年,第十八届全国省、市、区党报新闻奖一等奖、三等奖 ;2010年,第十一届中南十省区省级党报新闻奖三等奖 ;2011年,第十七届福建新闻奖报纸通讯特别奖,报纸版面一等奖,报纸消息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报纸通讯二等奖两项。 |
个
人
简
历 |
1993年7月,毕业于福州大学财政金融系计划统计专业
1993年7月-1994年7月,福建日报广告总公司助理记者
1994年7月-1999年7月,福建日报广告总公司记者
1999年7月-2002年7月,福建日报广告总公司记者、省外广告部经理
2002年7月-2005年7月,福建日报泉州记者站记者
2005年7月-2008年10月,福建日报时事体育部编辑
2008年10月至今,福建日报要闻编辑部编辑 |
王丹飚事迹材料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党报新闻工作者,王丹飚同志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无怨无悔地为党报事业付出劳动,取得较为显著的工作业绩。
一、全身心投入党报新闻工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始终坚守采编第一线。
2002年7月,他被调往本报泉州记者站。当时,妻子正怀着七个月的身孕,双方老人和妻子对他驻站都有意见,但他尽力说服,并很快就投入驻站工作。驻站记者突发采访任务多,他经常连续几星期没法回福州探亲,甚至没能陪妻子做过一次围产期检查。孩子出生时,他请了一星期假照看妻儿,假期一结束,立即返回了工作岗位。
驻站期间,他的慢性结膜炎时常发作,眼压多次严重超标,医生交代不能再使用电脑;家里也遇到不少事情,尤其是孩子经常生病,但他从未向组织反映过困难,始终坚守岗位,并圆满完成各项采访任务。
从记者站调回报社后,他一直从事艰苦的夜班编辑工作,2005年7月至2008年11月,在时事体育部担任国内国际新闻编辑;2008年10月至今,在要闻编辑部担任一版编辑。
因妻子工作单位离家很远,孩子上学经常要由他接送,睡眠时间因此打乱,可他从未影响本职工作。2006年10月,他父亲发生脑梗;2009年6月,他母亲摔倒导致腰椎骨折,他都是一面照顾老人,一面坚持工作,有时一下夜班,就得赶往医院值夜,第二天依然正常上班。2008年夏天,他第二次患上阑尾炎,医生要求动手术,但他为了不耽误工作,挂几天瓶后,就又上班了。
他每年的夜班天数,都在夜班编辑前列。多次遇重大事件,如全国两会、十七大、汶川大地震等,他都主动请缨、连续奋战,直到报道任务全部结束才休息。重大节日,为了让外地同事回家,他经常放弃休假、承担工作,有三年的除夕夜是在岗位上度过的。近六年的年假,他完整休过的只两次,其他的或是放弃,或是没有休足。
二、刻苦钻研采编业务,善于开拓创新,业务能力强,屡次取得优秀成绩。
驻站期间,他能敏锐地抓住驻地的工作动态,坚持“三贴近”,深入报道驻地的成就和经验,多次获得当地领导和有关部门好评。同时,他牢记党报记者的神圣职责,坚持做好舆论监督,采写了一批有份量的见报文章和内参。比较典型的有,他与记者站站长合作,经过一年多不懈的追踪报道及多方协调,为被文行灯饰欠薪的农民工讨回了全部工钱。
被调到时事体育部后,他很快完成从记者到编辑的角色转换,只一个多星期就正式上岗。他注重从新闻理论书籍中获取养分,无论多忙,每天都抽出时间读书;也注重学习其他媒体的经验,收集了数百个的国内外报刊版面,加以研究借鉴。遇重大事件,他都要将自己编的版面与其他党报、都市报的版面进行对比,从中总结不足之处。
他能学以致用,不断提高编辑技能,并有所突破、创新。针对国内国际新闻版主要采用新华社电稿,原创作品少的情况,他积极对电稿进行二次创作,或改写,或集纳,或加以编者按、言论。此外,精心开辟了《今日焦点》专栏,并与同事用心经营,遇热点、冰点、难点事件即做大做深,使之成为国内国际新闻版的品牌栏目。
担任一版编辑后,他经常与部领导和同事研究,努力探索在保证准确性、严肃性的同时,增强版面的可读性。一版开辟了“今日导读”、“热闻”等栏目,信息量、时效性、贴近性都有所增强。他和同事还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做大主图,配以标题;辟出一列边栏,刊发简讯,等等。
这些年几乎所有的重大新闻事件,他都参与报道,可贵的是,基本做到了“零差错”。他编辑或参与编辑的稿件、专栏、版面,不少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的肯定,如2007年全国两会时的“两会专版”、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全国农运会系列报道、2009年2月的“三农政策好 种粮有前途”专栏、2010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系列报道、今年7月的“共学‘七一’讲话 共谋跨越发展”专栏等。
他有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多次领衔组织“两重”报道。其中,主要由他负责组稿、编辑的“经典中国 辉煌海西”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专稿,得到省委主要领导在省委常委会上的肯定和表扬,并且获第十六届福建新闻奖一等奖。第六届泛珠大会在我省举办时,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担任大会会刊的主要策划、组稿、编辑工作。会刊成功出版,获得组委会和与会嘉宾好评。
因工作业绩突出,他多次获各级表彰,包括被本报报业集团评为十七大宣传报道先进个人、2005-2006年度和2007-2008年度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度先进工作者、2010年度十大标兵,被省委宣传部评为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等。
担任编辑以来,他获得各级新闻奖项近30个,其中较重要的有:第十七届中国时事报道奖一等奖、二等奖,第十五届福建新闻奖二等奖两个、三等奖两个,第十七届全国省、市、区党报新闻奖二等奖,第十六届福建新闻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第十八届全国省、市、区党报新闻奖一等奖、三等奖,第十七届福建新闻奖特别奖、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
三、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在政治、思想、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能原原本本按照《党章》的要求,忠实履行党员职责,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提高政治素养,自觉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工作中,他恪守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坚持慎独、公道、善良、正派。驻站时,无论是地方要员,还是平民百姓,他都一视同仁、客观对待,从未利用党报记者的特殊身份谋取私利。在为农民工讨薪时,农民工多次送礼,都被他婉拒,反而几次请农民工吃饭。他写内参反映某乡镇拆迁改建中的问题,该乡镇领导几次请他赴宴面谈,都被他严词拒绝。一版编辑是个特殊、敏感的岗位,地方或部门经常要求给予关照,但他始终坚持原则,该发的稿件一定发,不该发的稿件一定不发,从未利用岗位之便,安排“关系稿”,或是搞有偿新闻。
他严格遵守报社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于报社、部里下达的任务,总是任劳任怨、不折不扣完成。他尊敬领导,团结同事,无论为人、为文,都积极主动地向领导、同事学习,并善于吸纳意见、取长补短。要持续做好夜班工作,休息十分重要,而且许多家事要在休息时间处理,但同事有事要换班,或要他顶班时,他从不拒绝。同事有难处,他也是出钱、出力,尽心帮忙。要闻编辑部是个团结协作、战斗力强的集体,他在其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