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人 > 正文

第十一届福建省十佳新闻工作者何清平参评材料

2011-10-13 17:35:43  来源:   作者:   
视频加载中...

    何清平(厦门日报社)

 

推荐单位

厦门市委宣传部、记协

工作单位

厦门日报

   

何清平

性别

   

出生年月

1978

10

籍贯

福建仙游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身份证号

 

从事新闻工作时间

2000年8月

   

首席编辑

  

编辑

   

大学本科

 

经济学学士

联系电话

 

类别

(请打勾)

记者

 

播音主持

 

评论员

 

编辑

(√)

校对

 

制片人

 

何时何地受过何种奖   

2010年,荣获第七届厦门市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2009年,荣获厦门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2011年,获评厦门日报社优秀共产党员

2010年,编辑的《高铁时代的观察与思考之“轮渡华丽转身”系列报道》获得福建新闻奖报纸系列、连续和组合报道二等奖

2009年,编辑的“厦门日报6月2日第一版”获得福建新闻奖报纸版面一等奖、《厦门一中闯入京城办学》获得福建新闻奖报纸消息一等奖

2008年,编辑的《市委参访团今赴台交流》获得福建新闻奖报纸消息类二等奖,《水》获得福建新闻奖报纸评论类二等奖

2005年,参与创办和主编的《视点》栏目,获得福建新闻名专栏奖

1993年9月至1996年7月,福建省仙游县度尾中学学习

   1996年9月至2000年7月,江西财经大学学习

   2000年8月至今,厦门日报工作

创新时政报道 他有“两把刷子”

——厦门日报编辑中心首席编辑何清平事迹简介

有人说,他干的活,需要很好的体力。他从事新闻工作11个多年头,近10年坚守在夜班编辑一线。每当人们好梦正香的时候,他正在挑灯夜战,从下午两三点钟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晒着月亮”回家。

有人说,他干的活,需要很高的智力。他从事的报纸编辑工作,虽每天只有几张纸,但字字千钧重,务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丝毫马虎不得。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迸发新闻创新的冲动,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有人说,他干的活,需要很深的功力。与大多数同行不一样,他对报纸时政报道这块“硬骨头”从不畏惧,富有正义感、使命感、责任感,保持清醒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导向意识,执行规定动作不打折扣,完成自选动作出新出彩。

他,就是厦门日报编辑中心首席编辑何清平同志,参与轮值夜班主任工作。

岗位是成长的舞台,出色的工作表现让他获得了许多荣誉。2010年,他荣膺第七届厦门市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2009年,他光荣获评厦门市优秀新闻工作者。2008年至2010年,他编辑的作品年年获得福建新闻奖一、二等奖——2008年《水》获得报纸评论类二等奖、《市委参访团今赴台交流》获得报纸消息类二等奖;2009年“厦门日报62第一版”获得报纸版面一等奖、《厦门一中闯入京城办学》获得报纸消息一等奖、《市民欢呼:“是温总理!”》获得报纸通讯二等奖;2010年《高铁时代的观察与思考之“轮渡华丽转身”系列报道》获得报纸系列、连续和组合报道二等奖。2005年,他参与创办和主编的《视点》栏目,捧得福建新闻名专栏奖。

重大报道的“健将”

九八投洽会,他是“老九八”;海峡论坛、两岸文博会、台交会,他也是老将。何清平同志在厦门日报的11年多时间里,厦门发生的重大新闻,几乎都能见到他在幕后忙碌的身影。

2010年春节的大年初一初二,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厦门视察,与特区儿女共度新春佳节,为厦门特区带来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每一位厦门日报人都深受这种情绪感染,大家兴奋地工作,通过文字与版面,将总书记的厦门之行与特区儿女的感动之情,第一时间传播出去。为了更好地与全市人民共享这份喜悦,厦门日报决定创新报道方式,推出图片专版,正月初六晚上,恰好是何清平同志担任值班主任,经过一夜的忙碌,正月初七早晨,《让镜头留住温暖与感动——胡锦涛总书记在厦门》的精美图片专版,随着油墨飘香的厦门日报,走进了厦门千家万户。随后,厦门全市上下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来闽、来厦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的高潮,何清平同志全程参与这场跨年度的重大报道战役,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与厦门日报团队一道,圆满完成这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在何清平同志的新闻经历中,还恰逢厦门经济特区从风华正茂的“双十年华”走向成熟稳健的“三十而立”,他见证了这段历史,也参与了这段历史,与这座城市共成长。2001年,当时年轻的他,参与撰写了“纪念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0周年系列评论”。2006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周年,他参与策划了“两岸媒体总编看特区”大型新闻采访活动。2011年,厦门正在隆重纪念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他再次参与策划“海西党报总编看特区”大型新闻采访活动,期待着金秋时节,与海西党报总编们相会在美丽的鹭岛。

小有名气的“标王”

作为一名编辑,最难的就是做标题。从事编辑工作以来,何清平同志一直注重研究和制作标题,他撰写的《浅阅读时代的标题制作》、《报纸如何向网络学做标题》等论文分别在《青年记者》和《传媒天地》刊发,他见报的标题也常有得意之作,久而久之,编辑中心的同事都戏称他是“标王”(“标题王”)。

200958,温家宝总理来厦考察,新华社播发了长篇通讯,全文两千多字,竟然没有一个小标题,读起来很不方便。当晚何清平同志编辑一版,他在编辑过程中,发现这篇通讯其实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温总理的“厦门24小时”跃然纸上。于是,他灵机一动,将通讯切成四块,用四个小标题串起温总理的“厦门24小时”——“上午:下飞机直奔台企”、“下午:考察厦金小三通”、“傍晚:深情眺望金门岛”、“晚上:与台企负责人座谈”。第二天通讯见报后,社会反响非常好。报社领导评报说:“今天这个版可作为今后中央领导来厦考察报道的范本。”

对台是厦门的区位优势,也是厦门日报的报道优势。何清平同志参与制作的几组对台报道标题,令人印象深刻。20081215日,两岸隔绝59年后实现全面三通,厦门日报推出 “三通时刻” 专题报道,《四船首航厦台朝发夕至》、《包机游台 价格直降四百》、《鸿雁直飞 一了59年夙愿》等标题,字数整齐,角度民生,为整组报道增色不少。200697日,厦门日报组织在厦金门籍老人跨海会亲,一道浅浅的海峡,不再乡愁弥漫,直教人感慨万千,《曾经恨离别今朝相拥喜泪千行》、《团圆梦成真 从此不再望断海峡》两个标题,饱含深情,直击人们心中的最柔软部分。

新闻创新的“老兵”

在编辑中心,何清平同志历经多次岗位变动,但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敢于突破、敢于创新。20071129,他编辑了厦门日报的首个纯新闻封面版。在当天的版面上,他对版面编排进行全新谋划,精选主打导读和图片——闽台中心渔港开建,凸显厦门的对台特色和区位优势;左栏导读,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及三个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内容为主,突出重要性和服务性;右栏导读侧重人物,中国律师张月姣就任世贸大法官和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退伍”交出军权,既有整合,又有对比,形成整体感和形式美。

他的创新精神,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参与创办与主编福建新闻名专栏《视点》栏目。《视点》2002年元旦正式创办,2005年荣膺第二届福建新闻名专栏奖,至今仍是厦门日报的“王牌”栏目。通过《视点》,何清平同志在厦门日报开创了组合式的报道模式,满足了读者易读性的阅读需求。在《视点》这块“实验田”中,他发明了“核心提示”、“主打文章”、“新闻纵深”及“马上评论”等众多小栏目,“核心提示”向读者提纲契领展示新闻的全貌,“新闻纵深”配合“主打文章”对新闻进行深化和强调,“马上评论”则提供个性化的观点。这些小栏目“组装”在一起,使《视点》栏目阅读之“易”,帮助读者厘清新闻脉络;容量之“大”,披露尽可能详尽的新闻资讯;指向之“专”,深入开掘新闻背后的真相和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