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小有名气的“标王” 作为一名编辑,最难的就是做标题。从事编辑工作以来,何清平同志一直注重研究和制作标题,他撰写的《浅阅读时代的标题制作》、《报纸如何向网络学做标题》等论文分别在《青年记者》和《传媒天地》刊发,他见报的标题也常有得意之作,久而久之,编辑中心的同事都戏称他是“标王”(“标题王”)。 2009年5月8日,温家宝总理来厦考察,新华社播发了长篇通讯,全文两千多字,竟然没有一个小标题,读起来很不方便。当晚何清平同志编辑一版,他在编辑过程中,发现这篇通讯其实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温总理的“厦门24小时”跃然纸上。于是,他灵机一动,将通讯切成四块,用四个小标题串起温总理的“厦门24小时”——“上午:下飞机直奔台企”、“下午:考察厦金小三通”、“傍晚:深情眺望金门岛”、“晚上:与台企负责人座谈”。第二天通讯见报后,社会反响非常好。报社领导评报说:“今天这个版可作为今后中央领导来厦考察报道的范本。” 对台是厦门的区位优势,也是厦门日报的报道优势。何清平同志参与制作的几组对台报道标题,令人印象深刻。2008年12月15日,两岸隔绝59年后实现全面三通,厦门日报推出 “三通时刻” 专题报道,《四船首航厦台朝发夕至》、《包机游台 价格直降四百》、《鸿雁直飞 一了59年夙愿》等标题,字数整齐,角度民生,为整组报道增色不少。2006年9月7日,厦门日报组织在厦金门籍老人跨海会亲,一道浅浅的海峡,不再乡愁弥漫,直教人感慨万千,《曾经恨离别今朝相拥喜泪千行》、《团圆梦成真 从此不再望断海峡》两个标题,饱含深情,直击人们心中的最柔软部分。 新闻创新的“老兵” 在编辑中心,何清平同志历经多次岗位变动,但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敢于突破、敢于创新。2007年11月29日,他编辑了厦门日报的首个纯新闻封面版。在当天的版面上,他对版面编排进行全新谋划,精选主打导读和图片——闽台中心渔港开建,凸显厦门的对台特色和区位优势;左栏导读,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及三个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内容为主,突出重要性和服务性;右栏导读侧重人物,中国律师张月姣就任世贸大法官和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退伍”交出军权,既有整合,又有对比,形成整体感和形式美。 他的创新精神,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参与创办与主编福建新闻名专栏《视点》栏目。《视点》2002年元旦正式创办,2005年荣膺第二届福建新闻名专栏奖,至今仍是厦门日报的“王牌”栏目。通过《视点》,何清平同志在厦门日报开创了组合式的报道模式,满足了读者易读性的阅读需求。在《视点》这块“实验田”中,他发明了“核心提示”、“主打文章”、“新闻纵深”及“马上评论”等众多小栏目,“核心提示”向读者提纲契领展示新闻的全貌,“新闻纵深”配合“主打文章”对新闻进行深化和强调,“马上评论”则提供个性化的观点。这些小栏目“组装”在一起,使《视点》栏目阅读之“易”,帮助读者厘清新闻脉络;容量之“大”,披露尽可能详尽的新闻资讯;指向之“专”,深入开掘新闻背后的真相和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