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新媒体 > 正文

营销不止 “微”难不已——微博遭遇信任危机

2011-09-23 16:17:16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微博营销:破坏中国社会信任链条

短短两年时间,微博在我国迅猛发展。然而,网络无缝连接的互动性,也让它就像“骡马大会”一样,开始成为传播隐私的渊薮、滋生谣言的平台,利用微博等互联网平台进行营销的方式开始遭受信任危机。此次“潜规则”事件使中国式微博营销再次遭遇信任危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告诉记者,不断出现的网络炒作、营销现象,表面上是人与网络技术之间的危机,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危机,是人际信任链条断裂的表现和结果。

在虚拟空间里,网民可以对所作出的评论不负有责任,随意跟风制造舆论效应。近段时间以来,仅仅微博这一本应基于“真话”的自觉网络平台,在给公众提供信息互动便利的同时,有时也成为恶意炒作各种“丑闻”、传播假话,达到某种营销目的的渠道。

近年来,从“张国荣复活”到“凤姐”,从“郭美美事件”到“地大教授潜规则事件”……公众的忍耐度和神经被一次次挑衅,社会道德底线也被无限度地突破。

中国互联网领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新浪相关负责人告诉新华社记者,“潜规则”事件发生之后,新浪对此高度重视,正在研究针对相关类似事件的解决方案,防止类似事件再度发生。

新浪一负责人在9月18日参加第二届数字媒体峰会时公开表示,新浪在过去的几个月,正在着力研究形成一套在微博体系上的信用体系,这类似于淘宝网上买家、卖家的信用信息。

“解锁”网络信任瓶颈:人与制度的合力

“潜规则”事件的急速“流产”证明,这种不负责任的微博营销方式是令人唾弃与反感的。

“中国微博发展、营销模式相较与欧美地区,尚不成熟。”张颐武说,Twitter诞生于2006年,而中国的第一个微博服务网站“新浪微博”2009年才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中西微博发展模式与各自奉行的文化观念密不可分,不论是技术上还是社会参与意识、方式、动机上,两者皆有差异。

张颐武说,中国的微博要建立起健康的营销模式,不仅要求微博群体满足技术上的硬件要求,对信息的传播、接收有足够的判断力,更要求参与者有健全完善的人格,设法修复起正在被破坏、面临断裂的信任链条。

事实上,中国网络社区中不乏具有社会良心的人士苦苦坚守,与不良网络营销行为形成光明与黑暗的博弈与较量,发挥自我净化、反谣言能力,修复着受损的社会信任链条。

微博上完全由民间人士组成的“辟谣联盟”的成立,彰显了网络社会正义力量,他们为追求正义、追踪真相、维护公平、崇尚公益而存在,为净化微博舆论生态贡献力量。

除了来自人的力量,“解锁”网络信任危机还需要制度监管。夏学銮告诉记者,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聚合形式,网络应当接受法律管理约束;要建立起从虚拟空间到现实社会的无缝对接认证制度,使虚拟空间的犯罪像在现实社会中的犯罪一样可查、可防、可控;要加大善后惩处力度,垂直打击恶意炒作者,连根拔起所有涉案人员,使其不仅接受公共舆论的审判,更受到法律武器的应有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