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新闻眼 > 正文

全国新闻单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面展开

2011-08-30 18:02:28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让新闻工作者到广阔天地锤炼真本事

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既是听从党的召唤、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和使命,又是自身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更是写就新闻精品和锦绣文章的不二法门。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启动以来,编辑记者们走出高楼大厦,到改革开放前沿,到普通民众中间,挖掘鲜活素材,采写现场报道。

人民日报社各部门、各分社已确定各自的基层联系点100个左右,首批80余名记者已奔赴各地基层采访。新华社总社各采编部门、各分社纷纷在基层建立联系点,初步统计联系点总数达100余个,每个联系点都已确定蹲点调研记者。经济日报各部门、各单位、各驻地记者站积极响应活动号召,派出记者深入基层,采写了一批来自基层的报道。中国新闻社已经确定广西防城港市东兴三岛村等基层联系点,并还将确定一批联系点,分期分批派出百名采编人员入村入户调研采访。浙江日报加大《亲历——来自基层联系点的报道》专栏的刊发密度,“佳友民情直通车”专栏记者还深入丽水、台州、温州等地,帮果农卖桃、帮村民解决引水工程选址问题、问诊“蜗牛工程”等,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我们也应该审视自己:走基层,是蜻蜓点水,还是真正沉到下面?是走马观花,还是带着真情融入其中?就采编工作而言,深入才能生动感人,深入才能深刻透彻,深入才能使新闻生产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农村采访室副主编赵永平说。

“走基层,才能知道‘依靠谁’;转作风,才能知道‘我是谁’;改文风,才能知道‘为了谁’。”在新华社国内部青年记者徐庆松看来,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进行调研采访,接地气、俯下身、抓活鱼,才能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河北日报政科教新闻采编中心记者四建磊,利用周末时间先后换乘火车、汽车,踩着雨后泥泞的乡间小路,找到肥乡县南营村65岁的“特邀民调员”冯玉国,并和这位“老调解”一起上门为闹矛盾的村民“说和”,最终写出了河北日报“走基层·访民情”首篇报道《“老调解”说和记》。

身为“80后”的四建磊感慨,光走到基层还不行,还要真正走进群众,和群众交心、向群众学习,这样,感受才真切、语言才丰富、稿子才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