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人民日报新闻协调部媒体协调室副主编 刘晓鹏
坚守党报记者的使命
人民日报新闻协调部媒体协调室副主编 刘晓鹏
新闻工作根植于社会实践,又要服务于社会实践,基层是实践一线,群众是实践主体,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这是新闻工作本质属性的要求。到基层去,也是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一把钥匙。
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作为主流媒体,在纷繁芜杂的舆论环境中的方位与作用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主流价值的诠释者、优质报道的提供者、职业伦理的坚守者、社会分化的弥合者。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在新的媒体格局中形成影响力。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来自哪里?不仅要靠我们对新技术、新媒体的把握,不仅要靠我们掌握更丰富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不仅要靠更雄厚的媒体实力和更科学的业务流程,更要靠我们自身对于党的新闻工作本质的坚守,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真正了解群众的思想脉搏、利益关切、实际需要,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连接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
我的故乡在老区延安。记忆中,从张思德墓到枣园“幸福渠”,从“精兵简政”到大生产运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文字,更是实实在在的人与事,是老百姓的口口相传,是共产党人真真切切的行动。
走基层,“接地气”,以群众为师,这也是浸润在人民日报这张报纸基因里的传统。报社编委会对此高度重视,近几年在报纸的扩版增容中,我们创办了紧贴群众生活的“新农村周刊”、“民生周刊”,创办了专门的“连线基层”版。去年,编委会直接部署,报社组织了多路记者,到我国几个集中连片的重点扶贫地区采访,到最艰苦、最贫困的地方,进村入户和农民促膝谈心,了解国家扶贫政策的成效和当地推动发展的思路。今年,报社又在“人民观察”栏目推出“走进基层党组织”系列报道,记者到最基层的党组织采访,去感受我们这个有8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的根基。在更多的日常报道中,群众立场、群众视角、群众语言正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我们的版面上、报道中。
作为一名记者,“新闻工作是干什么的”、“怎样做好新闻工作”、“谁来评判新闻工作”,这些都是需要始终思考、不断求解的问题。“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农村采访室副主编 赵永平
让报道散发更多泥土芳香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农村采访室副主编 赵永平
对于跑农业的记者而言,“农民朋友盼什么”、“我们应该登什么”、“我们要有什么样的新闻生产力”,这些问题常常在我们耳边回响。
因为我们正处于“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你不说、晚说或说不到位,就可能被边缘、被淘汰;因为我们正迎来矛盾交织的时代,许多热点问题绕不开、躲不过,你不深入研究,切不中要害,就会渐渐丧失权威、丧失影响力;因为我们从事的农村报道,天然来自田间地头,你不去“接地气”,两眼一抹黑,报道哪来生命力?当前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使命,是增强新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报社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深入基层,才能抓住“大鱼”。经济社会部这些年反复强调“迎着问题上,朝着基层下,面对群众走,向着深处挖”。农村报道更是根在基层,深入乡镇,长期研究,不断积累,才能紧扣时代脉搏,把握好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去年,我们农村采访室记者行程五省区,用时两个月,完成了长篇调研述评《希望田野上的斑斓画卷》,以崭新的视角、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实例和深入的分析,回答了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怎么走这一重大问题。中央领导同志高度肯定,指出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党报在战略性重大问题上的指导能力”。中央有关部门、农村问题专家和广大读者给予好评,认为对中国农业问题说得比较透。可见,这些从土里刨出的新闻报道,一样可以立意高远,攸关大局。
深入基层,才能抓住“活鱼”。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创刊以来,一直坚持“三贴近”,要求记者采访到田间地头,进村入户,“用农民的话,说农村的事”。不久前,在周刊上刊登的山西省副省长的《住村笔记》,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就是因为文章以生动细节反映了当下农村的真实状况,抓了“活鱼”。
新时期“三农”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对农村报道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我们也应该审视自己:走基层,是蜻蜓点水,还是真正沉到下面?是走马观花,还是带着真情融入其中?就采编工作而言,深入才能生动感人,深入才能深刻透彻,深入才能使新闻生产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人民日报社贵州分社社长 龚金星
只有作风踏实 才能文风扎实
人民日报社贵州分社社长 龚金星
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意义重大,对我们进一步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回答并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一名地方分社的记者,实践告诉我,如果只是跑机关、泡会议、编材料,就会离生活、离群众、离实际越来越远。作风的漂浮必然带来文风的呆板,没有基层的生动细节,缺乏群众的鲜活语言,我们的新闻作品就不可能有吸引力、感染力。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深入一线,勤走基层,做到不是在现场,就是在路上,时时感受群众的喜悦,关注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
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贵州分社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强学习,练内功。多采写留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新闻作品,就必须着力在建设学习型分社上下功夫,想全局,干大事。要向地方的干部群众学习,把握当地的发展脉搏,跟上他们的前进步伐。要在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要多研究问题,多探讨规律,贴近实际,了解基层,特别是贵州的历史、现况、面临的问题和破解的思路等,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见证和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作用。
二、重服务,多奉献。实践表明,驻地方记者只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患难,全身心融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才能真正有所作为。我们工作在贵州,生活在贵州,要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提升服务意识,运用手中的新闻工具多为贵州办实事、办好事。
三、正风气,守纪律。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记者是新闻工作者,也是党的队伍中的一员。作风正、纪律严,是党和人民对我们的一贯要求。因此,对每一个记者而言,个人形象和所写的报道同等重要,要时时处处表现出党报的好传统、好作风。要把作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进一步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人民网总编室主任 周 贺
让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制度化
人民网总编室主任 周贺
对于网络媒体来说,要清醒地认识到,从事新闻工作,上网不代表下基层,会使用网言网语不代表贴近群众。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人民网改进报道、丰富内容,更好地担负起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
按照中宣部等五部门和人民日报社的部署,对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我们思想上要重视,行动上要务实,明确目标和重点,细化工作措施,强化工作责任。总的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求每一名记者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在新闻战线开展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确保活动有规模、有声势、有实效。
二是结合人民网实际,建立基层联络点,健全调研制度。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下去,编辑、记者分期分批蹲点调研,特别要坚持“骨干记者下基层”和“新进员工下基层”制度,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促使采编人员岗前和在岗培训制度化。
三是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特色,开办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专题和专栏。编辑、记者要听民声、聚民情,搜集有价值的素材,为栏目策划提供独特的选题视角,力争真实反映深入一线的所见所闻。
四是将活动成果纳入考核和评比制度。加强跟踪督查,总结经验,及时反映在活动中涌现的典型,在人民网营造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争取通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推出一批优秀作品,培养一批优秀员工。
五是完善记者编辑学习交流、群众意见反馈制度。建立培训、内部交流、范文学习、群众评议和新闻评奖等多种机制,定期邀请业界专家和基层群众评点传播导向和传播内容,以此提升人民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总之,我们将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要求,一一细化在人民网的制度建设中,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
京华时报副总编辑 张辅评
将群众路线进行到底
京华时报副总编辑 张辅评
为了谁?为了人民。依靠谁?依靠群众。我是谁?我们是承担着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新闻工作者。
京华时报自诞生之日起,就按照人民日报编委会的要求,确立了以北京广大市民为读者对象的基本定位,坚持“三贴近”的办报方针,想市民之所想,急市民之所急,忧市民之所忧,盼市民之所盼,深深植根于普通市民生活之中,因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许。如果失去群众路线和百姓观念,京华时报将会被读者抛弃,根本无法立足。
正是基于这样明确的指导思想,京华时报在报道中牢牢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平民视角。在各类报道中,我们把北京本地新闻作为重中之重,在本地新闻中特别增加了社区新闻,在社区新闻中着重报道普通群众。即使全国性的大型主题宣传报道,我们也坚持“三个拉近”,即“拉近北京、拉近读者、拉近民生”。比如,对全国人大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要求必须有“北京落点”;对“十二五”规划的报道,精心编辑了“百姓读本”;建党90周年的大型报道,专门开辟了“北京记忆”。
也正是由于这样明确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求记者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现场。多条电话热线,使北京市民与报社有了便捷的沟通渠道。只要是涉及市民生活的重要线索,记者都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只要是市民反映突出的问题,都会组织记者深入调查。为了全程调查冒牌无公害蔬菜如何从造假到流入超市,记者连续暗访一个多月,通宵不眠地跟踪运菜车;为了揭开民航班机毛毯等用品未经清洗重复使用的情况,两名记者应聘清洗工“卧底”清洁公司;记者跟随警方蹲点,为拦截驾车的嫌犯,驾驶车辆被拦腰撞毁……正是靠着这种作风,才采回了大量深受读者喜爱的鲜活报道,使报纸的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得以不断提升。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京华时报的编采队伍比较年轻,社会阅历很浅,采编经验不足,采访不接“地气”,报道脱离实际以至失实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次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一个契机。我们一定要通过活动,在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上下功夫,在把握基本国情、增强服务大局上下功夫,在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上下功夫,在培育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上下功夫,在学习运用群众语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