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华盛顿国家新闻大厦(NATIONAL PRESS BUILDING)1108室是中国日报华盛顿办公室。办公室里,一台笔记本电脑还没来得及关机。没有看完的报纸,还摊在桌面上。同事赠送的生日礼物才刚刚打开,包装纸是“寿星”最喜爱的艳粉色。办公室的主人,再也回不到这里了。 凤凰折翼 8月4日中午12点30分,中国日报总编辑助理、驻美国首席记者黎星起身离开这间位于11层的办公室,前往13层的新闻记者俱乐部参加一个午餐会。应密苏里州韦伯斯特(WEBSTER)大学商学院的邀请,黎星和40多名来自上海的MBA学生一起座谈,并聆听美国矿业协会副会长关于美国能源产业发展的主旨演讲。 见到来自中国日报的资深记者,中国学生十分兴奋,热情地簇拥在黎星周围交谈。大约2点20分左右,已经被头疼困扰了好几天的黎星觉得胃部不适,有呕吐的感觉。她暂别会场,去往洗手间。 呕吐过后,黎星感觉强烈头晕。勉强走回会场,她对同行的丈夫、中国日报美国公司资深研究员孙辰北说,“不行,我要去医院。”对自己病情有基本判断的黎星,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辰北叫救护车的建议。但是,还没走出会议室,她竟然两腿一软,躺在了会场的地毯上。 现场一片混乱,报告会中止。人们焦急地围拢,新闻大厦的医务室人员也立即赶来,进行简单的急救措施并拨打911急救电话。急救车迅速赶来,将黎星送往华盛顿最好的医院之一乔治敦大学医院。 在急诊室,黎星恢复了意识,并做了CT检查。 黎星换上浅色病员服,躺在急诊室最靠里的一格单间里,打着吊瓶,面色苍白,十分虚弱。乐观的她告诉中国日报驻华盛顿首席记者谭英姿,也许就是这些天累着了,休息休息就好了。“英姿,你先回去吧,我这儿没啥事,”她说。黎星特别不喜欢麻烦别人,怕别人担心。 孙辰北第一时间电话告知美国公司总裁里戈相关情况。里戈正在前往亚特兰大的途中,他判断后认为事关重大, 他立即打越洋电话, 在凌晨5点向高岸明秘书长报告, 并立即报告了前往北京机场出差途中的朱灵总编辑, 中国日报领导指示全力救治,并随时汇报进展。里戈同时安排美国公司行政总监解志红从纽约火速前往华盛顿支援;美国分社社长纪涛也第一时间赶到华盛顿。正在安排亚特兰大中国日报首印的里戈,时刻关心黎星病情的发展,并在5日上午赶回华盛顿。 我心飞翔 黎星真的是太累了:7月18日刚从盐湖城采访中美省州长论坛回到华盛顿,26日便动身前往加州采访高铁发展和世界翻译家大会,直到8月2日生日当天晚上回到华盛顿。 看看她8月3日写给报社领导的工作报告吧: “在这次出差期间,我撰写了专栏一篇、《中国翻译界任重道远》特稿一篇,美国专家言论一篇,并应评论部要求,就美国国债争议连夜完成了《稍稍松一口气》的社论,该社论已于8月3日见报。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总编辑黄友义称我的文章是“by far the most substantive report on translation in the world”(迄今关于世界翻译界最翔实的报道). 鉴于本周已经过半,我准备完成我本周的专栏,并联系美国交通部高铁项目的官员,继续采访,同时整理我前期采访的素材,争取尽早交付《美国高铁项目是否能成为美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度报道及《华工是‘专家’不是‘劳工’》的特写。” 另外,她还为中国日报美国版和华盛顿邮报的子报Capital Business 和 Express的中国日报专页合作项目做了组版工作。 7月底至8月初,黎星飞赴加州出差,采访谋划已久的加州高速铁路项目,并挖掘百年之前中国工人参与建设加州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历史;8月1日赶赴旧金山,采访国际翻译家联盟19届世界翻译家大会,专访由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带队的中国翻译代表团。 黎星于7月26日自华盛顿飞赴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在赶赴机场当天,她争分夺秒,完成了当周的专栏文章。27日上午,黎星采访了加州高速铁路管理局的官员,搜集到非常珍贵的关于加州高铁项目研究、计划、具体实施的时间表、以及实施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等第一手资料。 工作中的黎星是最快乐的。她仿佛是一台永动机,她仿佛是快乐的小鸟,永远飞翔,永远快乐。 |